旅游舆情热度攀升,旅游业更加注重游客体验
国庆黄金周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季,每年此时,各地旅游的新闻就会成为媒体头条,今年也不例外。有两个细节很有意思,一是,一篇讲述国庆旅游鄙视链的自媒体文章传播极广,作者提及返乡游、国内游、境外游、室内游(即宅在家)等,其中返乡游位于鄙视链底端,而室内游则被视为高冷、有品位且明智的选择。
“旅游鄙视链”这种为旅游群体分级的方式,之所以能引起传播和讨论,不仅因为它把所有旅游者一网打尽,还因为文章内容对准了不同群体的痛点。南方都市报文章指出,五个级别的旅游方式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回乡游能看到“漂一代”的宿命,跟团游能看到老年人精神的缩影,自驾游是低调中产群体某种宣告,出境游是财力与生活品质的象征,室内游标志着对世俗的厌恶与反叛。多数网民的观点比较理性,认为这篇颇有戏谑意味的文章,充满自媒体的写作技巧,以偏见刺激人们的神经,其实并无太多参考价值。鄙视链通常只是网络文化构建的结果,旅游鄙视链也不例外。
二是,国庆期间不少地方出现旅游负面舆情,但不同以往的是,还没等到这些舆情发酵,地方便很快通过各种手段灭火。对于三亚、凤凰等热门景区,在经历过几次重大负面舆情之后,各地认识到了打击旅游乱象和舆情处置的重要性,或试图修复其旅游形象,或以强硬执法消除负面舆情影响,成为改良乃至创造经验的契机。比如,三亚建立了全国首支旅游警察队伍,全国多数旅游城市都跟进了这一做法,这其中就包括了大理等数个云南的城市。
景区为何会有改善的动力?网民“阡陌”认为这是监督在起作用。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监督之网已经愈发绵密。人人都有摄像头,自媒体的放大效应会成为景区乃至于一个地方的口碑,其虽然不直接与一地的经济发生直接联系,但经过间接传导最终还是会反映到旅游经济指数上。
另有观点指出,对于各地对旅游秩序的整顿、对旅游商业环境的净化,也不能过度拔高。事实上,这应该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不独旅游业如此,其他行业亦然。旅游业之所以被格外关注,源于旅游业本身的高度开放性,这种特性使得其本身的一举一动更加容易被关注和聚焦。从另外的角度看,内部净化只是旅游秩序由乱到治的第一步,要想提升美誉度,还远远不够。
中国“假日经济”辐射全球,引发各界深刻思考
中国的“十一”长假,正成为“全球黄金周”。有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出境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涉及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1155个国内外城市。而与旅游人数创新高对应的,是全世界的商家开始“备战”中国假期——数据显示,境外已有超过2100万商家支持中国游客习惯使用的银联卡,许多国家都推出了针对中国人的黄金周旅游消费布局。新京报社论指出,随着“十一”成为“全球黄金周”,我们看到,在中国出入境旅游逆差背后,是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更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的一次集体出海。
对于“假日经济”的影响力,舆论不再将目光集中于短期经济数据上,而更加注重观察其看不见的“软影响”。网民“一枝梅好”说,在经济全球化态势强劲,旅游业已从边缘的服务行业发展成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的语境下,或许我们是时候重新定义“假日经济”的影响力。而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这里面或许也藏着转型的可借之力。
如何分析看待中国特有的“长假经济”现象,也是经济学者无法绕过去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认为,中国的“长假经济”中的行为方式有一定的随意性,还有一定的突然性,也有一定的时间性,如何把握好这些中国风格的行为特征,洞悉其中的“心理效力”,对于推动中国的“行为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原标题:国庆中秋双节之际话家国——国、家、人休戚与共成舆论共识
上一篇:支付宝接入网联能否扛住双11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