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的“黄金周”长假,今年适逢国庆、中秋相连,与双节有关的话题持续发酵,节日风俗、文化传承类新闻舆情热度居高不下。有关农村发展、食品安全、空巢老人、返乡创业、人口流动等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热点舆情成为整个社会现实的折射。此外,作为旅游高峰期,双节期间与旅游管理有关的新闻也是舆情易燃点,负面旅游突发事件倒逼当地政府加强旅游市场的规范与整治,激发网民反思规则意识与公共义务,舆论新常态特征逐渐明显。
国庆、中秋双节解读多维化,家国情怀更显深厚
国庆节在一直是国之大事,几经风霜雨雪,多少家国天下,这是一个国家的宏大叙事,也是个人的心灵史。而个体与国家、社会与政府、诉求与治道的有机融合,成为舆论审视双节的新的出发点与归宿。而双节聚一起,让十一长假更多了家国情怀,也让国人更深切感受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今年国庆节之后恰逢举国瞩目的党的十九大,有关国庆节的政治化解读凸显,其中民生福祉、家国共荣、获得感是主要关键词。新京报评论文章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为视角,直指中国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民生痛点,认为“让每个国民跟上国家的步幅,确保‘中国号’列车从不‘甩客’,乃是基本的公平与正义”,并发出“国庆日,增进人民福祉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之呼吁,引发网民点赞支持。网民“王言虎”认为,所谓国庆,庆的不只是宏大的国,也应是具体而微的民,它寄寓着赋予国民获得感的终极诉求。
如果说国庆之特殊着一“国”字,中秋则指向了“家”,二者接续,让“家国情怀”在节点性召唤中更显沉厚。家的公共价值由是凸显:家是社会的细胞,“国之本也在家”。家庭的重要性、亲情的流露、家庭观念的社会变迁、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也借由中秋节得到深入讨论。很多由家庭衍生或引发的话题,如原生家庭说、“血统”论、啃老、厌老症、相亲逼婚催生等,动辄成为自媒体上“10万+收割机”式的题材,就表明了社会对家庭问题的普遍关切。
恰逢节前《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等爆款网文走热,“不要在朋友圈装孝子”成为舆论共识。主流观点认为,有必要重新发现“家庭”,找回更多的家庭温情,让它成为舒缓人们现世生活中疲惫感的缓冲器。
长假存废争议再现,取舍应契合实际
超级黄金周让中国旅游经济再创新高,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0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836亿元。然而,抱怨、吐槽和调侃声也不断,长假高速堵车以及热门景区人数爆棚早已是假日里不可或缺的新闻,长假祥和欢乐的背后夹杂着各种辛苦不堪。于是又催生出传统的抱怨——为啥中国不把长假给取消呢?
但是,国民休假的权利,不能仅仅从经济学角度来计算。
网民“肖俊”认为,黄金周迄今已实行了十余年,作为一种休假制度的确到了需要思考其合理性与经济性的时候了。国家的节假日安排应该更多地尊重劳动权利和劳动者的需求,不能仅考虑如何拉动消费,而应尽快落实和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让劳动者可以自行安排休息休假。
有也有网民理智发问,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网民“想肥的熊掌”说,灭了长假容易,理论上的分散休假模式就能取而代之吗?问得再现实一点,如果取消黄金周这样的小长假,公众的“美好生活”出现增量了吗?与其纠结长远的那碗“肉”,不如熬好当下的这锅“粥”。
网民“樊大彧”则认为,刚刚过去的黄金周是一个成功的假期,不仅因为它拉动了经济,更因为它再次展示了一个道理,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成功的超级假期让更多人明白,黄金周存废不应再是问题,现在要考虑的应该是,是否可以增加黄金周数量,以及是否应将超级黄金周固定下来。
光明网评论进一步指出,一味放大中国长假模式的弊端,显然有失公允和理性。长假存废不只是个纸上概念,而当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现实考量。何况,眼下的假日经济已经产生了新的结构性变化。看到这种变化、因应民众需求,公民休息休假权才有铿锵落地的完美明天。
上一篇:支付宝接入网联能否扛住双11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