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有“中国油画第一村”之称的大芬村占地仅0.4平方公里,却聚集了1200多家画店,1万多名画工。画工们在此间创作、生活,既需思量着画布上的色彩线条,也要承受产业转型中的杂陈五味。图为画工们手持自己的画作合影。37岁的吉林人张志斌(左三)曾去过宋庄、义乌、南京等地画画,最后还是看中大芬村所形成的市场规模而留在这里;50岁的李红民(右二)从1991年开始就来到大芬村附近画画,几乎见证了大芬油画村的完整发展历程。图文:梁莹菲
大芬村原本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客家人聚集村落。自1987年香港画商黄江将画厂选址在大芬村起,这个与艺术毫无关联的小村落就承接了将艺术批量生产的使命。高速的生产速度和低廉的价格,一下子让大芬村名扬海内外。图为10月16日,深圳大芬村,众多高层建筑前集中连片的低矮楼房。
然而,“画厂模式”在大芬村中逐渐淘汰,曾经的画厂变成菜市场。流水线作业的模式带来了高速和低价的优势,却也导致大芬村一度被贴上“山寨”、“低廉”的标签。
今年6月23日,大芬村的墙面画廊迎来新一轮整治,陈先生刚租下的墙面被首当其冲拆掉。图为画工陈先生拿着自己临摹的赵无极作品站在被拆的墙面画廊上。
在得知大芬村的墙面画廊可能面临整治后,村里的墙面画工聚集起来,希望跟街道办商量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整改方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