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金融供给侧改革”有何深意
金融琦谈
金融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单纯地从供给侧入手,而是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
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并不是一个新鲜词。早在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就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当前,供给侧改革仍是我国政策体系和经济工作的主线。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中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
而这次,“金融供给侧改革”却是第一次被提出。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呼之欲出。
那么,金融领域为何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常言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只有血脉畅通,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而当前,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我国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也是制约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关键因素。
金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银行信贷在社会融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尚未建立。金融供给主体,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不足,小微、“三农”、绿色等金融服务短板还有待补齐。
此外,金融机构服务和市场主体需求不平衡。当前我国金融业体系不完善,层次结构不健全,而且金融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 “需求侧驱动”特征,同质化、粗放型经营较为严重。
历史经验表明,重大结构性失衡,源于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不合理,而非市场需求不足。
因此,金融供给侧改革,并不是单纯地从供给侧入手,而是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优化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金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在宏观政策层面,打造“一个平衡”,货币政策注重结构性去杠杆与实体经济对流动性的合理需求之间的平衡,强化逆周期调节,但货币政策不会走向超预期宽松,需要精准滴灌而非大水漫灌。
中观体系层面,构建“两个体系”,即分层有序、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
随着科创板设立并试点注册制,新股延续常态化发行,以及新三板增量改革政策出台预期增强,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渠道更加多元,融资获得感显著增强。
长期来看,积极稳妥推进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科创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建设,协同发展场内和场外,公募和私募,股票、债券和期货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同时,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亟须增加金融供给主体,补齐金融服务短板,为不同经济群体、经济层次、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市场主体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小微、“三农”、绿色等领域。
总之,推动金融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
吴琦(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上一篇:报告显示:2018年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和就业保持较快增长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