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皇都侗文化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脱贫;全省四年减贫411万人
通道县皇都侗文化村,游客正在体验村民"高山流水"式的敬酒。图/吴瑞雄
好山好水好风情,如何变成带动乡村旅游的地域优势?湘西南通道县的皇都侗文化村,在多年经营之下,成为了全县旅游扶贫发展的典型,村庄面貌和村民生活都得到很大的改善。
五年来,湖南的扶贫开发工作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67万人,降到2016年底的356万人。
潇湘晨报记者袁树勋通道报道
湖南通道县黄土乡皇都侗文化村,吴能凡的服装店1997年就开张了。当年的吴能凡,只算半个裁缝。做生意的同时,他还得种几亩地维持生活。
这个寨子地处湘桂黔侗族聚居区的核心区域,风景秀美,民族风情浓郁。但当时的通道县,还是不通高速、铁路、机场的"三无县",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外地人造访。它所处的湘西南区域,在省内也是"排得上号"的贫困地区。好山好水好风情,之前并不能给当地人的生活带来多少改善。
从衣服卖不出去到年利润20万元
2007年,皇都侗文化村已经挂牌国家3A级景区,但吴能凡的服装店游客数量仍不见长。吴能凡做出来的衣服,得靠他老婆挑去集市才能卖掉。日子过得紧巴巴,吴能凡一度动了外出打工的心思。一直到2010年,皇都侗文化村还是个贫困村,一半人口是贫困户。
如今,皇都侗文化村终于变成湘西南著名的旅游景点。仅2017年上半年,村庄就接待游客5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
吴能凡的服装店,也迎来了好日子。他现在主要做民族服装,卖给游客,也批发给周边的小贩。一件衣服卖一两百块钱,利润不高,但生意好,薄利多销。"别看这店子就十来个平方,一年二十万元的毛利不成问题。"他说。
全村有几百户人直接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中,有的开宾馆、有的办"农家乐"、有的搞特色种植养殖。哪怕是参加村里组织的歌舞表演队,一天也能有一两百元的收入。
" 目前,村民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很多。"皇都侗文化村村主任李练东说。
数亿元民间投资助力村庄旅游开发
强劲的旅游扶贫政策,是皇都侗文化村巨大变化的关键助力。
2014年,通道县被列入湖南省第二轮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产业重点县,省财政从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每年安排扶持资金6000万元。皇都侗文化村是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光2015年到2016年上半年,它就获得了近2000万元旅游产业建设资金,这些政府投资又撬动了近4.3亿元的民间投资,用于村庄的旅游开发建设。
海量投资,变成了写生基地、博物馆、风雨桥、鼓楼……软硬件设施的提升,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为皇都侗文化村赢得了一连串荣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业庄园、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林林总总40多项。这些,彻底改写了村庄的面貌,也极大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通道县委县政府准备把皇都侗文化村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县。
" 1+10+17"构建湖南精准扶贫政策体系
湖南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被称为"1+10+17"。
" 1"个目标指南,即出台《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完成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顶层设计。
" 10"个保障机制,即贫困县约束机制、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管理机制、精准扶贫工作督查机制等保障措施。
" 17"个实施方案,包括安全饮水、农村道路、农网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17项省直部门实施方案。
在这套体系的支撑下,五年来,湖南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省扶贫办数据显示: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67万人,降到2016年底的35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43%降至6.36%。截至2016年底,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3562元、1097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43%、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370元,较2012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367元有了大幅提升。记者袁树勋
数据
411万
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67万人,降到2016年底的356万人,4年减贫41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43%降至6.36%。
211.8亿
中央和省五年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达211.8亿元,年平均增速达40.6%,其中省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1.4亿元,年平均增速90.8%。
原标题:好山好水好风情让村民富起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