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丰台区园博园戏曲主题花车巡游。 |
9月29日,2017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丰台区园博园开幕,10月1日至6日精彩呈现,集中上演228场演出,涵盖12个剧种。这一美轮美奂的文化盛宴,让人充分领略中国梦、中华魂、戏曲情。
从名不见经传的丰台区域性戏曲文化节,到北京市级的戏曲文化周,再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戏曲文化盛典,短短3年时间,一个在丰台大地上滋生、成长的戏曲文化品牌完成了漂亮的“三级跳”,一举成为以中国命名、由文化部和北京市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戏曲文化活动。
“这既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也是推动戏曲唱起来、火起来的应时之举,更是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的生花妙笔。”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杜飞进表示。
品戏韵:上演地道地方戏
9月29日晚,北京曲剧《黄叶红楼》在园博园北京园上演。戏台上戏韵悠长,戏台下流水潺潺,景随步移、戏随景迁。观众既欣赏到了美景,又大饱耳福。
曲剧在北京这座千年文化名城孕育而生,是真正属于北京的地方剧种,具有浓郁的京腔京味儿。这场由北京曲剧团表演的园林版《黄叶红楼》,无疑是2017中国戏曲文化周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叶红楼》演绎晚年曹雪芹在北京西山黄叶村回顾荣华浮生的人生感悟,剧情正好与北京园的实景结合得惟妙惟肖,形成台上台、楼中楼、戏中戏的格局,很有新意和深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戏剧理论家周华斌说。
来自丰台区的市民胡女士在观看完演出后不由感叹道,园林实景版的戏曲表演是天、地、景、人四合一的舞台艺术,同在剧场观看的感受截然不同。
据戏曲文化周相关负责人介绍,戏曲周突出“乡音·乡情·乡韵·乡味”主题,共演出228场地方戏,在10个地方展园接力上演,除了北京园的《黄叶红楼》,还有江苏园的昆曲《牡丹亭》、合肥园的黄梅戏《天仙配》、福建园的闽剧《碧玉簪》等。戏台、人物、楼阁、回廊、湖面相得益彰,剧情和园林完美融合,打造了绝佳的园林版戏曲演出盛筵。
接地气:观众与戏曲零距离
戏曲周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实现“三连跳”,影响越来越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各种互动活动拉近观众与戏曲之间的距离,为全国戏曲普及、创作、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介绍,戏曲文化周突出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性,不仅可听可看,还可体验可参与,市民朋友不仅能过足戏瘾,还可以体验戏曲演出,参与非遗产品的制作。从花车巡游展示净、旦、丑、生四大戏曲行当,到以戏会友的全球京剧票友大赛,再到互动区勾脸谱、穿戏服,让市民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戏曲、亲近戏曲、爱上戏曲。
活动期间,北京园博园人气爆棚。据初步统计,活动期间园博园接待游客近20万人。北京园博园成为京城梨园文化爱好者的乐园,无数铁粉在这里感受着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
谱新篇:打造戏曲文化中心
今年戏曲周开幕式上,一曲《传承谣》拉开了戏曲文化周的序幕,来自北京十二中的160名同学共同诵读《传承谣》,展示了戏曲艺术传承的魅力。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55名戏曲演员表演舞蹈《锦绣梨园》,展现了盛世梨园蓬勃红火、后继有人的喜人局面。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丰台素有“梨园之乡”的美誉,戏曲发展历史悠久,戏曲文化资源丰富。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院等北京市主要戏曲院团汇聚于此,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地区唯一的戏曲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扎根丰台,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戏曲专业人才。深厚的戏曲文化传统使丰台区群众戏曲活动非常活跃,全区拥有群众戏曲文艺团队60余支。
中国戏曲文化周落户丰台,一方面是缘于丰台深厚的戏曲底蕴,另一方面,丰台区始终高度重视戏曲文化发展,将戏曲文化作为特色文化品牌重点打造,《关于把丰台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首都文化强区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推动戏曲文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三五”期间,丰台区把戏曲文化产业作为三大特色文创产业之一,将着力打造中国戏曲文化中心。
原标题:视听盛宴带火“梨园之乡”
下一篇:山里娃乐享“科普大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