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延续祖上手艺,情愿“坐井观天”

延续祖上手艺,情愿“坐井观天”

   2016-06-06 10:23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延续祖上手艺,情愿“坐井观天”

新华社记者韩振

大山里,很少看到戴眼镜的农民。但38岁的李高强就是一个。

本来,李高强在深圳打工。但他的父亲李世林硬把他喊了回来。

“你爷爷断气前,把我喊到床前,让我一定要把祖上的造纸传下去!”李世林说,“你必须回来!”

2004年,在外面打了10年工的李高强回到家里。他的家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回龙村。

村里,一条河从高山上蜿蜒而下,连接了相邻的三个乡镇,人们叫它“九盘河”。

160多年前,李高强的祖先在河边居住下来,建起了水车,造起了纸。到了李高强这里,已经是第六代。

如今,水车还是那个水车。水车见证了造纸在村里的荣衰。繁荣时,全村有10多户人家造纸,这让村民们远离了饥饿灾荒。

但如今,造纸却面临着失传。全村只有李高强一家在人工造纸了。

“现在,造纸不赚钱,村民都出去打工了,我们再不做,这门手艺就断了。”李世林对儿子说。

从大城市回家的李高强,看着眼前祖宗留下来的土坯房,再环顾四周,看着遮天蔽日的茫茫青山,感觉自己就像一只掉到井里的青蛙。

但是,为了祖上的手艺能够传下去,李高强决心做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他把房子周边的地,都种上了竹子。这是造纸的原料。

每隔三两天,他就会去地里砍竹子,把竹子背回家后,放在造纸房里的木桩下。然后放水带动水车,木桩就不停地抡动,将竹子砸碎。

然后,他将碎竹放在石灰池里浸泡,泡软了之后又放回木桩下,直到砸成纤浆。纤浆倒在水池里,形成悬浮物,再把悬浮物过滤后挤压。

风吹干,挤压物就成为纸了。

这是最原始的造纸方法之一。造出的纸,整整齐齐地晾在他家的房子四周,等着风干,犹如一面面旗子。

这种纸颜色发黄,摸起来糙手,但却很受人们欢迎。每当附近的村民家里有白事,他们就会给离去的亲人焚烧这种易点燃、有香味的纸。

多年来,李高强一直在重复这样的工作。纸晾干后,他会通过门前的一根铁索,将整捆的纸溜过去,然后再用货车转运到附近的集镇。

每个月,他能卖出3000斤纸,一斤纸2元钱,他一年的毛收入六七万元。但除去成本,一年的纯收入不过2万元。

这就是村民们外出打工,不愿造纸的原因。这个原因,一度也深深困扰着李高强。

他的母亲神经错乱,父亲日益苍老,妻子在家带孩子,而孩子快上学了。造纸的收入,连养家糊口都不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高强想到了养鱼。

李高强在房屋上游不远处修了几个鱼池,将流水引入池中,在池里放养了几万尾三文鱼、鲟鱼、洋鱼等冷水鱼。鱼养大后,他用车拉着卖给附近的饭店。由于水质清澈甘甜,他养出的冷水鱼味道鲜美,价格自然不菲。每年,李高强卖鱼可以赚10余万元。这下,养家糊口再也不用愁了。

谈到这件事,69岁的李世林为儿子竖起大拇指,并情不自禁地露出憨笑。不过,很快他又愧疚地说,高强当年本来考上了大学,但因为交不起4075元的学费,没读成,都怪当初家里穷。

安徽的宣纸,也是人工造纸,但造出的一张纸,可以卖几元甚至几十元。

“我们的原料是翠竹,水是泉水。为什么造不出更好的纸?”李高强不停地琢磨。

不久前,县上给他发了通知,邀请他参加文化部和教育部组织的“首届中国手工纸传承人群研修班”。这把他高兴得几天睡不着觉。

李高强说,他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好好学习,争取让祖传的造纸发扬光大;一个是门前有座桥,纸和鱼能够更方便地运出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