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影局11月9日正式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未来五年内中国电影的发展谋定了战略格局及整体走向,《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将在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
在“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影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对电影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以国家文化为阵地,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发掘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构建中国美学。中国故事是中国电影的叙事之本,经由中国故事所显现出的时代精神、文化价值、家国力量和美学意蕴是中国电影所独具的艺术神髓,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实现家国同构的精神源泉。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影计划实施精品战略,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电影作品,重点展现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与精神气质。在此条件下,“十四五”时期的电影布局,进一步强调了完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选题规划,并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前提,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展开电影创作。2021年国内电影市场上出现了如《悬崖之上》《1921》《革命者》《长津湖》等聚焦革命历史、关注家国命运的优秀影片,党、国家、人民、英雄作为中国故事的坚实核心,将红色基因与革命血脉熔于一炉,无疑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高度的民族自信与深度的文化自觉。
除坚持弘扬主旋律以外,《规划》还提出,在“十四五”时期,要更加兼顾重点题材创作与类型多样化发展。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注重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历程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将镜头转向人民大众,聚焦普通人的生活和喜怒哀乐,寻求普适化的逻辑契合,以大众视点为切入线索,以生活空间为叙事场域,以时代浪潮为历史轨迹,于平凡叙事中展现中国力量、凝聚中国精神。大力扶植科幻电影、动画电影和特种电影,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美学与意象美学为基点,汲取中国传统古典叙事的传奇化经验,通过科幻、动漫、智能媒体等多种途径打造中国电影的影像范式,为电影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中国方案,呈现中国智慧。积极扶植具有创新意义和鲜明特色的农村、少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回归遥远朴素的乡野林间,重拾质朴童年的纯真韵味,接续中国电影长久以来的民族化经验,探寻地域风貌背后的文化地标。支持纪录、科教、戏曲等各类电影发展,做好历史传承与艺术创新的辩证统一,以深切的人文观照洞察世界,以传统国粹精华标注中国文化印记。
在疫情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将中国故事进行国际化表达,打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是“十四五”时期中国电影所应承担的重要历史责任。《规划》表示,至2035年,中国电影不但要形成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电影市场规模,更要造就一批世界知名的电影艺术家,为国产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谋求更为显著的话语权及影响力,加深与海外各国的电影交流与对话。未来的中国电影,不但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更要注重吸纳与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优质电影资源要素。“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出现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等影片十分巧妙地将中国精神与跨国叙事进行缝合,既拓展了中国电影的国际视野又加速了类型电影的阶段融合,为今后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转向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电影将继续以高点的站位,树立全球化的创作视野,进一步拓展中国电影的海外视域,致力打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力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来,世界各国的电影产业无不受到实体经济衰退与流媒体兴起带来的剧烈冲击。在政府的有效调控之下,我国电影的生产和放映逐渐回暖,且不乏优秀影片产出,中国国内成为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仍积聚较大消费潜力的电影市场,这显然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基础优势。当下的中国电影正处于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的历史性跨越之中,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面对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与“十四五”规划的发展目标,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既要深掘中国故事的精神特质,又要贯通中西方交流的影像路径,以真实、立体、全面的国家形象尝试打破现存的文化壁垒。因此,如何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兼顾西方视角,建立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认可度的电影品牌,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邢桥)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