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日前,为助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央民族乐团以一场名为“长城”的音乐会,回溯长城历史文化、阐释长城精神内涵、展现长城当代价值。
音乐会《长城》演出现场中国文化报记者 卢旭 摄
“多年来,中央民族乐团始终在‘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主题创作中寻找突破口,在我们的时代中力求再造经典、呼应经典。我们希望在传承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中,尽一份应有的力量,用中国的乐器、中国的音乐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气魄。”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表示。
音乐会《长城》包含王丹红的民族管弦乐《长城万里》、张千一的民族管弦乐《长城内外》、郭文景的器乐协奏曲《血肉长城》和郝维亚作曲、王爰飞作词的女高音/马头琴/混声合唱与民族管弦乐《长城颂》4部新创作品,以及一部经典作品——刘文金的二胡协奏《长城随想》。
在指挥家汤沐海执棒下,二胡演奏家唐峰、古筝演奏家张璐、马头琴演奏家全胜、女高音演唱家龚爽与中央民族乐团的艺术家,把长城作为一个个精神符号融入中华民族音乐,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不畏牺牲、自强自立的坚定信念,展现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民族伟力,传递了兼济天下、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唤起了观众心中的共鸣。
音乐会以《长城万里》开场,随着音乐层层递进,战马嘶鸣、刀光剑影……中华儿女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为保卫国土,以长城为据而浴血奋战的情景逐渐清晰,乐队悲壮而富有召唤力的音调和笙持续奏出的恢弘旋律相结合,让长城伟岸的线条在观众脑海里慢慢浮现。作者采用了强弱快慢的对比,让音乐在一阵激烈的号角声和雄浑的战鼓声之后突然弱到极致,再通过二胡、笙的衔接,让织体逐渐丰富、声音逐渐增强、主题逐渐鲜明,乐队奏出万里长城的主题,宽广雄伟、大气磅礴。该曲不仅作为开场曲,还兼具序曲的功能与特点,预示了音乐会的重要主题,奠定了音乐会的情感基调。
长城上不仅有辉煌的战绩,有沧桑的历史,也有心酸的故事……由唐峰带来的《长城随想》一改昔日大乐队的形式,用二胡与弹拨乐组合为观众展现了长城的凄凉与悲壮。本场音乐会选取该曲第三、第四乐章。第三乐章中,音乐肃穆内敛,乐队首先在扬琴固定音型的伴奏下,由阮、柳琴等乐器交替奏出了悼念的音调,讲述着2000多年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的辛酸磨难和建立的丰功伟绩。最后二胡的华彩乐段模仿了琵琶扫弦的演奏技法,制造了战鼓齐鸣的音乐效果,全奏达到了整段高潮。而第四乐章承接了第三乐章的高潮情绪,用稳劲有力的节奏和充满舞蹈性的旋律,抒发了伟大人民的高尚情怀。
张千一的民族管弦乐《长城内外》中,在乐曲伊始,充满边塞风情的音响描绘出蜿蜒曲折的长城面貌,营造出万物肃杀的塞外图景,紧接着快速的节奏与紧张的音调,展现出在烽烟万里的塞上疆场,万千壮士前赴后继、血战沙场的壮阔场面。随后融入河北民歌《放风筝》、东北民歌《正对花》、内蒙古民歌《淡蓝色的云》等音乐素材,描绘今日之长城,让观众通过音乐感受长城周围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
郭文景的器乐协奏曲《血肉长城》,将《义勇军进行曲》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一主题动机贯穿始终。全曲共分两个乐章。第一乐章中,作曲家将长城上每一块坚实的青砖比作每一位英雄的血肉之躯,主题动机在这里得到了强化,通过二胡特殊的演奏技法和打击乐器组的音响营造一个无限升腾的气势。第二乐章中,乐曲加入合唱和演奏家们齐声高和的“吼”“哈”,采用一领众和的劳动号子和粗犷质朴的秧歌形式来调动演奏员的情绪,同时也点燃了台下观众的激情,让主题动机再一次被强调,使整首乐曲的气势更加坚毅。
最后一首作品是女高音/马头琴/混声合唱与民族管弦乐《长城颂》,分3个乐章,用铿锵有力的合唱和气势如虹的民族管弦乐,将长城比喻为世代中华儿女心中刺破黑暗的黎明之光,比喻为风雨如磐伫立千年的民族脊梁,比喻为中国骄阳谱写崭新篇章的时代见证。
相较于描写长江、黄河等民族符号的众多音乐作品,民族管弦乐史上极少有专门以长城为主题的系列作品,本场音乐会以长城为引,带领观众回溯了古老民族的奋斗历史,展望了新中国的美好征程,使得长城这一中华民族意志、勇气和力量的标志被进一步接受和认同,也使这一音乐题材获得了特殊的生命力。(刘 淼)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