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市场培育和政策驱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一路“高歌猛进”,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即便在东北、西北等高寒地区,新能源汽车在大街上也开始多了起来。然而,产销高速增长的背后,也有一些问题和痛点不容忽视。
不敢开太快、不敢开太远、不敢开空调……在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西北等地区,受冬季气候等因素影响,因新能源汽车低温适应性问题导致的用户焦虑普遍存在,甚至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在北方地区推广的一大瓶颈。新能源汽车如何突破极寒“禁区”?《经济参考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冬季开车“战战兢兢”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比亚迪、理想、岚图、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品牌早已家喻户晓,奥迪、奔驰、宝马等国际知名品牌也加快了中国市场的推广和产能布局,分享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高速增长,10月分别完成76.2万辆和71.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7.6%和81.7%;出口10.9万辆,同比增长81.2%。
作为中国一汽的总部所在地,位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长春市同样也在“不甘落后”地加速推广新能源汽车,特别是在出租车、网约车、公务车等领域,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营和推广正在不断深入,大街上也能经常看到红旗等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穿梭运行。一些市民表示,新能源汽车行驶成本低、科技感强、驾乘体验好,能够满足在城区内的短途代步需要。
吉林省汽车电子协会秘书长李日光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的耐低温技术已取得很大进步,大部分主流车型在低温环境下都能顺畅启动,并能保持一定的续航里程。
业内预计,在相关技术持续进步、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使用氛围逐渐“升温”的带动下,包括东北在内的北方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会加快提升。以吉林省为例,“十四五”期间,吉林省的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从1.2万辆提升到20万辆以上。
虽然接受度持续提升,但很多人还是对新能源汽车的冬季性能心存疑虑:冬天到底能开多远、电池耐不耐用、充电桩好不好找、会不会开着开着就“趴窝”了……记者在北京、天津、新疆等地采访时,部分消费者表示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心态,其中一些人转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决定购买燃油车。
11月的长春已步入冬季,一场降雪降温天气过后,换电站前车辆排起了长龙。由于一些新能源汽车的电池仓被冻住,工作人员在换电池时十分费力,延长了电池更换时间,导致排长队情况发生。
长春市电动出租车司机孙德钧表示,驾驶新能源汽车很舒服,样子好看空间大、动力性好功能多,但就是冬季不抗用,续航里程太短,开一会儿电量就不够用了。而换电站一到冬天就排长队,好不容易换到电池,电量也没多少;选择户外充电,续航时间还没有充电时间长。他说:“现在还不是最冷的时候,过一阵子又该怎么办?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开车就再也不用‘战战兢兢’了”。
推广还需“爬坡迈坎”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普遍面临低温适应性难题。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大都采用锂离子电池,但低温环境下,锂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扩散能力会降低,容易引起电流损耗增加,导致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出现折损,特别是在极寒气候下,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甚至会停止工作。
时下,新能源汽车的区域发展并不均衡,市场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的主销区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广袤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发展还远远不足,这种不平衡的现象需要高度重视。
据介绍,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西北地区冬季时间长,续航衰减、充电频繁、故障增多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一些能够在南方地区正常使用的电动汽车,在北方部分地区低温环境下无法正常启动,即使能够行驶,续航里程也会大打折扣。近年来,北方地区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虽有提升,但与南方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除北京、郑州外,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的10个城市中有8个位于南方。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主流动力电池低温适应性难题待解。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评价规程负责人王鹏表示,通过分析国内外近10年、累计53款新能源汽车的低温衰减数据可以看到,2012年至2021年期间,新能源汽车的低温续驶里程保持率平均值及分布范围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如何缓解和改善冬季续驶里程缩水、提高冬季驾驶体验,是新能源汽车除安全之外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痛点。
据了解,充电效率是阻碍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其与电池技术密切相关。虽然目前不少自主品牌的纯电动车型已成功进入欧洲等海外市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在电池、电驱和智能网联等领域也取得了领先地位,但大多数车企及电池厂商尚未突破北方低温适应性难题。
此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目前还很难做到协同一致。业界认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耐低温性能需要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加大投入,协同攻关,但当前新能源汽车和电池研发企业的主要市场仍集中在南方地区,偏重电池续航里程和能量密度研发,针对攻克北方低温适应性研发的力度有待提升。与此同时,整车及零部件轻量化、热管理提升等技术研发都与电池效率提升有很大关系,需要行业在材料研发和使用上加大合作和创新的力度。
如何突破极寒“禁区”
面对难题,一些地方已经行动起来,加快充换电模式探索,努力突破新能源汽车的极寒“禁区”。
作为汽车产业大省,吉林一直在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工作,全省启动实施了“旗E春城、旗动吉林”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程,长春市也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城市。
吉林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孙大维说,针对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新能源汽车充电时间长、单次充电行驶里程短等突出问题,吉林省重点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并先以出租车、网约车、公务车等公共领域车辆为主,形成示范效应后再逐步推广至私家车。截至今年9月8日,吉林省已经累计推广换电模式新能源汽车1万多辆,建成换电站49座。推广过程中,吉林与国家同步制定落实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公交车的新能源化更新替代,目前全省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已经突破8000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68%。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一方面要靠科技研发提高耐低温性能,实现节能降碳;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业界认为,有关部门应继续调动车企和上下游产业链的积极性,集中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优势科研力量和企业联合攻关,引导行业加大在低温适应性领域的投资和研发力度,加快开发出可以耐低温、长续航的动力电池及燃料电池产品。
不仅如此,在尚未解决电动汽车低温适应性问题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推进停车场、交通枢纽、商超等区位的充换电设施建设,充分激发国家电网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将更多充换电站纳入新基建投资项目目录,适度超前布局,方便用户补能。
此外,有专家建议,可以结合东北振兴、西部大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实施,在上述地区实行充电、通行等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更为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投资者到北方地区研发低温适应性技术。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要为北方地区设定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任务书和渗透率提升时间表,进一步发挥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等领域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良性使用氛围。
责任编辑:FRT136
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