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一条很火的消息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国家人社部正式发布 “ 中国新十大职业 ”, 其中互联网营销师就是闻所未闻的新职业,说白了,就是:直播带货!
这几年,这个新行业已经催生了不少网红,据说有网红靠卖化妆品,5个半小时斩获353万营业额,在抖音2个月涨粉动辄过千万。
“互联网+文化”逆势发力,文化新业态加快发展。这一现象在今年疫情重创下的文化产业,有不少企业呈现了逆势上扬的姿态。据2020年4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对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一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88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9%。但与此同时,居家带来线上文化消费异军突起。
一季度,依托互联网、多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线上文化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占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0%,比上年同期提高8.1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广告服务、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广播电视集成播控、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这一疫情之下文创产业彰显出的新动能,从北京的数据中,也可见一斑。做为全国的文化中心,2020年一季度,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09.8亿元,同期下降8%,好于全国营收情况,成绩超出预期。
仔细观察,冲抵疫情影响的文创企业多是那些全面拥抱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如我们在调研报道中提到的:疫情期间,北京骏加游戏公司日新增用户增幅达200%,日活量突破200万;完美世界旗下一款手游春节期间下载量峰值较除夕增长220%;还有在线阅读、网络教育、云旅游、云音乐等平台上无论是访问量、阅读量及访问时间都有明显增强。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倒逼许多文创企业开展线上业务。
如同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国内智库部主任、研究员黄斌所说,“经过疫情考验,进一步坚定了文化企业向数字化的转型,北京不仅将更好的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还将会成为全球数字文化的引领者。”
4月9日,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这是对未来一个时期首都文化发展作出的顶层设计。为进一步推动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为设计之都、影视之都、演艺之都、音乐之都、网络游戏之都、世界旅游名城、艺术品交易中心、会展中心,使北京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
北京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创意之都,不仅要全面融入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已成大趋势,与科技、金融、农业、工业等领域的合作势在必然。
“要推动产业融合,推动文化+旅游、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商贸、文化+体育等产业的合作,助力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构建高质量文化产业业态格局。”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表示。
按照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一核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一城是指北京老城,三带是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两区是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无论是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还是三条文化带的建设,都离不开与各产业的深度合作。
除此而外,政策导引将成发展关键。“北京文创28条”,还专门就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提出4项措施,着力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文化企业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提供指引。
在后疫情时代,更需拓宽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
“ 扩大文化开放通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贸易。推进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建设,打造文化保税综合服务中心,”这是采访中许多业内人士的一致共识。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