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1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前沿。两年来,北京金融业创新引领,金融领域“两区”建设跑出“加速度”。截至目前,金融领域102项任务落地96项,落地率94.12%,出台配套政策76项,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知识产权保险等创新实践在全国复制推广。
以上是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颖在今天召开的北京“两区”建设金融领域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的。
(相关资料图)
她表示,今年上半年,北京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9.8%,贡献全市约20%的财政收入,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显著提升
她表示,北京金融法院大力推进金融审判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金融审判专业化水平。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以来运行平稳,截至目前,上市公司110家,交易量和活跃度不断提升。在京持牌法人金融机构超过900家,北京金融资产规模超过190万亿元,约占全国一半。
近年来,北京始终保持直接融资规模、占比全国最高,保险密度全国第一。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
北京制定出台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持续做好融资对接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等的支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7月北京地区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4.68,利率水平处于全国较低区间;上半年中资银行向高新技术产业投放贷款同比增长58%。
“六个一批”形成“北京示范”
王颖介绍,北京落地一批标志性项目,高盛、瑞士信贷、安联保险、大和证券等外资金融机构在京新设或增资控股,持续深化在京发展;创设一批金融市场平台,设立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平台、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等金融市场平台,为全球创新要素流动提供新型功能载体;推出一批跨境金融服务和产品,率先开展QDLP试点,优化提升QFLP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本外币账户合一试点等政策在京率先“破冰”;突破一批扩大开放资质,设立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海外平行基金,全国首单公租房领域公募REITs正式落地北京,德意志银行成为北京首家获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的外商全资银行;实施一批营商环境优化政策,率先建立证券、期货、基金“三位一体”境外金融执业资格过往资历认可机制、上线全国首个金融多元解纷一体化平台等;搭建一批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开创性举办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会议,高水平举办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展、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全球PE论坛等,金融国际合作取得新成果。
金融改革创新动能持续增强
北京拓展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新赛道”,积极申创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印发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全链条金融支持的若干措施。金融科技“监管沙箱”、数字人民币试点稳妥推进,圆满完成冬奥会支付保障任务,冬奥会后北京市已全域转为试点地区。
此外,北京构建绿色金融“新生态”,支持工商银行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绿色汽车分期资产支持证券,支持邮储银行携手德交所发布“STOXX邮银ESG指数”;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全力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推动密云、通州入选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首次提出中国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倡议—《气候友好银行北京倡议》,获评“2021年银行业十件大事”之一,成功入选“两区”两周年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北京建设财富管理中心“新高地”,推出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支持政策,提出“六个打造”、20项任务,推动财富管理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在刚刚落幕的服贸会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上,北京八部门共同发布《“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将绿色金融发展与北京“两区”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构建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引领为特色、以低碳持续为导向、以保障安全为底线的绿色金融体系,为金融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贡献“首都经验”,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王颖表示,“十四五”时期,北京金融业将紧抓国家金融开放机遇,深度对标国际经贸规则先行先试,以建设与大国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业为目标,持续做好产业培育,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完)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