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三月,中国大部分的油菜花进入开放的季节,从杏花春雨的江南,到广袤平坦的中原,再到沟壑纵横的西部大山,到处能看到盛开的油菜花,金黄、鹅黄、桃红、深紫……五颜六色的油菜花,是春天独有的风景。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第一大的油料作物,也是大豆之外,我国第二大油料来源,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并提出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大豆扩种在北方面临较大的耕地缺口,但是,据估计,当前我国南方可开发的冬闲田,可以达到1亿亩,那么,作为大豆的“兄弟作物”油菜,能不能辅助大豆,打赢这场油料攻坚战?
●纵览
油菜种植基本稳在1亿亩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顿小玲介绍,“在我国,油菜种植可以分为两大产区,冬油菜产区和春油菜产区。”
“冬油菜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云贵地区等,这里大片的区域中,气候温暖,雨水较多,多种甘蓝型油菜。”顿小玲说,“从种到收,冬油菜的生育期一般在200天左右,通常在10月播种,4、5月收获。冬油菜占我国全部油菜的绝大部分,超过90%。”
春油菜则在春季或夏季播种,全生育期120天左右,顿小玲介绍,“春油菜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亚区、蒙新内陆亚区和东北平原区,这些区域降水少,日照长,光照强度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种子油脂的合成与累积。春油菜的种植面积,占全国油菜种植面积的7%到10%。”
那么,全国一共种植多少油菜呢?顿小玲介绍,“当前,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基本上稳定在1亿亩左右,总产量约1400万吨,是我国的第一大油料作物。”
然而,并不是一开始就种这么多,顿小玲介绍,“上世纪50-60年代,全国油菜种植规模2000多万亩,总产70多万吨,此后增长一直比较缓慢,到上世纪80年代,种植规模也只有4000多万亩,总产240万吨左右。”
●转折
新品种单产可提升50%
相对于油菜的广阔前景,现实中的油菜种植,却并不是十分乐观,南方大量冬闲田一度不再种植冬油菜,就是表现之一。
事实上,10多年来,我国油菜种植的总规模一直稳定在1亿亩左右,但一度出现下降,跌破1亿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2016年中国油菜播种面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16年油菜播种面积下降至6622.81千公顷,约合9934万亩,总产量降至1312.80万吨。
“2015年临时收储政策取消是一个节点,此后我国油菜播种面积逐步下滑,到2018年油菜总面积触底,与2010年的10974万亩相比,下降到9826.5万亩,下降幅度高达10%以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胡琼说。“自2019年起,在国家轮作休耕项目、全程机械化生产、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和技术的支撑下,油菜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但仍然面临着油菜种植效益偏低、劳动力投入较高、机械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需要提高等问题。”
如何破局?顿小玲说,“在技术积累方面,我国已经储备了一系列技术,如提高光合效率、大幅度提高含油量及“超高密超高产”技术,同时,还选育出一批耐密植的抗病抗倒新品种,“耐密新品种在超高密度栽培(5-6万株/亩)条件下,单产可比传统品种的传统种植方式提高50%以上,可望推动一次油菜新的绿色革命。”
“通过利用冬闲田扩大油菜生产、提高油菜单产、提升油菜含油量和推动油菜新的绿色革命,对推进食用油原料供给国产化、保障食用油供给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顿小玲说。
●进化
三次变革菜籽油品质更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食用植物油的需求快速增加,油菜种植面积也随之增长。
同时增长的,还有产量、品质等。顿小玲介绍,“上世纪60年代以来,油菜生产技术经历了三次大变革。”
“第一次变革,是甘蓝型油菜替代白菜型油菜,这是一次物种变革,主要发生在1964年到1979年之间。”顿小玲说,“这一阶段增长的主要是产量,把油菜从低产作物变成了中等产量的作物。”
增产之后,追求更高产和抗病成为主流,顿小玲介绍,“在1979年到2000年之间,我国培育了中油821、秦油2号等抗病高产品种,并大面积推广,推动了油菜生产的第二次变革。”
“第三次变革更注重品质的改良,油菜含有芥酸、硫苷等物质,榨成的菜籽油中也同样含有,因此,传统的菜籽油,含有一股呛人的辣味,即便加热后,依然不能完全分解,带有辣味,也是许多人对菜籽油炒菜的记忆之一。”
“从2000年到2010年,双低高产油菜的推广和普及,成为了油菜生产的第三次飞跃。”顿小玲说,“双低油菜即低芥酸、低硫苷的油菜,在兼具高产的同时,口味也有了极大的改善,降低了菜籽油呛人的辣味,是一种更健康、品质更好的食用油。”
在陇南文县,当地农技干部告诉记者,除了还保留少部分地方品种外,目前种植的绝大部分都是新的双低油菜。
双低油菜的普及,也推动了菜籽油在市场上的接受度。胡琼介绍,“在国产食用油市场中,菜籽油占了接近一半,大约44.3%,其次是花生油,占32.2%。从整体消费市场看,包含了国产和进口,大豆油是消费量最大的食用植物油,占全部市场的47%左右,菜籽油第二,占22%左右。”
●未来
油菜籽替代大豆进口有潜力
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推动降低饲料中玉米、豆粕的比例,寻找替代品。
其中,菜籽粕的替代价值广受关注,胡琼介绍,“我国种植的1亿亩油菜,每年可以生产520万吨菜籽油,同时还生产约800万吨菜籽粕,事实上,和菜籽油是我国第二大食用油一样,菜籽粕也是我国第二大饲用蛋白源。油菜籽榨油后留下的菜籽粕,粗蛋白含量在35%-40%,氨基酸组成较平衡,几乎不存在限制性氨基酸。国外有实验证明,菜籽粕饲喂的奶牛,产奶量比豆粕饲喂的,高10%以上,应用的潜力巨大。”
菜籽油的营养更合理,菜籽粕的品质更好,而且,在国内,油菜籽的产量也普遍高于大豆,那么,在未来,油菜真的有可能替代大豆吗?
“油菜籽在替代大豆进口方面潜力巨大,油菜和大豆均为油、蛋白兼用作物,油菜是进口大豆的最佳替代品。按1吨油菜籽出油0.35-0.4吨,比进口大豆高75%、甚至1倍,1亩油菜相当于2亩大豆的产油量。”顿小玲告诉记者。“从目前看,油菜产业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面积扩展潜力大。”顿小玲介绍,“在过去,南方冬季种植冬油菜,到第二年4-5月份收获后,可以继续种水稻,这其实就是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再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还有增产效果,大约可以增产8%-17%。据专家组调研,长江流域尚有1亿亩以上的冬闲田,其中可种植油菜的冬闲田有6400万亩以上。因此,在主粮安全不可动摇的国家战略下,油菜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油料作物。”
顿小玲介绍,“当前全国油菜的平均产量在每亩135公斤左右,未来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油菜种植平均单产可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20%,达每亩160公斤左右。”油菜的含油量提升,也还有很大的潜力。顿小玲说,“目前种植的大多数品种的含油量为43%左右。我国已育成了一批高油新品种,其含油量达到50%左右,提高了7个百分点,相当于产量提高16%以上。”
■ 小贴士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油料生产国
我国油料总产量世界第一,目前我国国产八大食用植物油有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棉籽油、茶籽油、葵花籽油、芝麻油和亚麻籽油。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