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2年粮食生产目标,这也是今年以来,国家层面第二次强调同一目标。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取得18连丰,且连续7年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但保持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尤其是粮食生产的第一步夏粮,在经历了去年夏天的暴雨洪涝灾害、秋天的长时间阴雨之后,河南、河北、山东等冬小麦主产区,出现晚播导致的弱苗情况。2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消息显示,去年5省共约1.1亿亩小麦晚播,经过努力耕作,冬小麦播种面积基本与去年持平,但苗情长势复杂,夺取夏粮丰收面临空前的挑战和困难。随着各地冬小麦的返青,弱苗促壮迫在眉睫,一场格外艰难的春耕开始,从基层的种植户,到各级农业部门、科研教学单位,所有的力量都被调动起来,为几个月后的夏粮丰收付出汗水和智慧。
现场
“输在起跑线上”的晚播苗
2022年3月3日,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张书安村,黄河在大片的农田中穿过,平坦的大地上,春水静流,大河苍茫。天气不算好,但气温不低,人们的衣服,明显单薄了许多。
从高处望去,麦田被田埂和水渠一块块分割得整整齐齐,这是机械化耕作留下的痕迹,笔直的田间路、笔直的灌水渠,笔直的农田边界,更适合农机作业。
这里种植的大部分是冬小麦,按照常规,正是返青起身后的分蘖期,分蘖是小麦生长中的关键阶段,也是影响最终产量的重要时期。在正常的情况下,一颗种子长出一棵苗,形成一个主茎穗,同时在生长中还会分蘖出数个分蘖穗。
分蘖数的多少,是衡量小麦壮、弱、旺的重要指标之一,冬小麦的分蘖有两次,一次是冬季分蘖,正常情况下,大约在播种后的10到15天,一次是春季分蘖,主要在返青起身的阶段。
按照常规,此时的台前县,农田中一丛丛茁壮的小麦,会把大地染成一片青绿。这些分蘖茎,最终会在自然的竞争和选择中,留下3个左右,开花结实,为人类贡献粮食。
然而,在张书安村附近的这片麦田中,许多田块中,黄色的土壤仍裸露在外,间或才有绿色覆盖的部分,让整片农田显得格外斑驳。单薄的麦苗,许多刚刚开始分蘖,在根部露出更加单薄的芽尖。
下午3点多,张道明再一次来到地里,他是张书安村人,种了500多亩冬小麦,除了极个别的地块,绝大部分地里,都还是黄色的。
“去年秋天,阴雨时间太长,地里太湿,没法儿播种,耽搁了农时,”张道明告诉记者,他的500多亩地,普遍晚播了10天左右。这些“输在起跑线上”的晚播苗,没来得及赶上冬季分蘖,仓促地进入越冬期,直到春天到来,气温回暖,才匆匆开始分蘖,但明显弱了很多。
调查
“一根针”三类苗占六成
张书安村的麦田不是个案,去年夏秋,北方多地遭遇极端天气造成的农业灾害,致使冬小麦出现晚播现象。今年2月18日,农业农村部启动“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夺夏粮丰收行动”,汇聚整个农业系统的专家,进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春耕工作,夺取夏粮丰收。
王晓森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派出的200多位农科专家之一,来自中国农科院灌溉研究所的王晓森,也是濮阳分队的领队。
3月3日下午,王晓森和他的同事们,伴随濮阳市、台前县农业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到张书安村,在张道明的麦田里进行实地指导。
这是王晓森他们进入田间指导的第7天,7天中,他们调查了濮阳多个县区的麦田,大部分情况,和这里相似。
濮阳是农业大市,濮阳市农业农村局粮经科科长周冰告诉记者,2021年,濮阳市全力抗灾救灾,抢排抢种,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共播种冬小麦355.25万亩。但受到阴雨影响,超过一半的面积出现了晚播情况。
“晚播并不只是生产期延后,事实上,因为涉及越冬,在气温太低的情况下播种,容易出现弱苗现象,最严重的有可能不发芽。”王晓森告诉记者。
在王晓森的手上,有一张“濮阳市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挂图”,是根据当地今年冬小麦的苗情制定的田间技术指导图,标注了小麦返青至收获前所有阶段的管理要点。在第一阶段,返青起身期,有两个明显的技术要点,一个是针对“土里捂”麦苗的,一个是针对“一根针”麦苗的。
“这两种都是晚播苗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一种是苗在土里没有发出地面,一种是发出地面但只有一个细弱的独秆,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第一时间采取促状措施的,”王晓森解释。
在苗情分类中,不管是“土里捂”,还是“一根针”,都算是三类苗。“麦苗的长势,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壮苗,不需要促壮,是最好的苗,二类是一般苗,通过正常的田间管理可以促壮,三类是弱苗,需要采取特别的促壮措施。”
事实上,在三类苗之外,还有一种非正常的苗,叫做旺苗,即生长过旺的苗,需要控旺,抑制麦苗过快生长,让麦苗积累能量,长得更壮实。
王晓森告诉记者,在濮阳的调查中发现,今年的三类苗接近六成,而正常年份,这个数字不到二成,八成以上都是一二类苗。
应对
浇水能让淹过的弱苗促壮
即便是去年雨涝灾害较轻的江苏,三类苗的比例也比往年高,在江苏兴化,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的专家肖永贵告诉记者,他们在10天中走访了江苏多个市县,发现苗情存在不平衡的现象,有旺苗也有弱苗,这都是不利于夏粮丰收的因素。
江苏的春天,比河南早一些,河南的田野中,绿色还不是很明晰,但在江苏,农田里的麦苗早已没过脚踝,路边的油菜花,也开出了明艳的黄花,水边的嫩柳、路边的绿树,都在向人们展示着春天的魅力。
不过,种植户陈胜,对这个春天没有那么乐观,他的300亩冬小麦,颜色有点儿发黄。在兴化市周庄镇江孙庄村的一处农田里,陈胜找到了正在田间调研的肖永贵他们,咨询自家小麦的问题。
“这个苗有点儿弱,好在不算严重。”肖永贵最后告诉他,“趁着阴雨天,施一次复合肥,很快就能养成壮苗。”
相对于陈胜,河南台前县的张道明,弱苗的问题更严重一点儿,但好在冬天的气温较高,进入3月后,温度上升的速度也快,眼前需要做的事情,更多是浇水促壮。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的专家蔡忠民蹲在地里,抓起一把土,慢慢地捻了捻,地表的土壤已经干透,在蔡忠民的指尖,化作细粉,“赶紧浇一次水吧,地里的底肥还在,暂时不需要施肥,主要是浇水,而且这个墒情,也需要浇一次水了。”
张道明的地边上,有一条长长的水泥水渠,几个村民正在清理水渠中的杂物,为春天的第一次浇水做准备。这条水渠,是政府前几年刚建的水利工程的一部分,水渠四通八达,贯通黄河岸边的大片农田,春季的黄河水,可以直接引入农田,灌溉这片刚刚经历了灾害的土地。
“去年地里水多,导致晚播苗弱,现在却又需要浇水促壮,也是一个奇妙的变化吧,”王晓森说。
难点
1.1亿亩晚播小麦意味什么
秦岭以北,长城以南,黄河、海河、淮河流经的地方,千万年的冲积,形成了一片适宜耕作的沃土,这里是包含了中国农耕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中心之一。
如今的黄淮海,仍是我国最主要的麦区,地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等多地,数十个地市,数百个县区。
这片土地,也是夏粮小麦最重要的核心地区之一,恰恰是这里,去年夏秋之际,经受了数次洪涝灾害。
更多的数据不断汇聚,在山东菏泽曹县普连集镇和庄寨镇,这里是去年秋涝影响较重的地方,冬小麦播种大约在11月底完成,相对于曹县其他地方,晚了近1个月,来自中国农科院专家组的调研显示,因播种时土壤含水量较高,麦田坷垃较多,麦苗长势均较差,存在较多“一根针”现象,多数为三类苗。
在河南焦作武陟县、博爱县,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20至40天,尽管增加了25%-70%的播种量,但三类苗比例仍旧过高,在博爱县,三类苗占40%,在武涉县,返青后的好天气,使得多数三类苗转壮,即便如此,三类苗仍占15%左右。
在以百万亩为单位的地市或县区,三类苗每多1%,就意味着增加了1万亩以上的冬小麦,处在危险的边缘,需要第一时间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促壮。
如河南濮阳市,去年播种冬小麦350多万亩,三类苗的比例一度达到6成以上,进入3月后,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降低了三类苗的比例,但仍在4成左右,仍需要进一步促壮。
如安徽濉溪县,去年冬小麦播种205万亩,三类苗占17%,这意味着,30多万亩的冬小麦等待着农人们的呵护和帮助。
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冬小麦播种面积和上一年持平,这意味着,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在3.35亿亩左右,而其中,有1.1亿亩晚播,接近三分之一。这也正是农业农村部消息显示,今年的夏粮“面临空前挑战和困难”的原因。
虫害
预计发生程度偏重至大流行
冬小麦面临的,不止是弱苗问题,还有病虫害高发的风险。
2022年2月24日,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照例印发2022年的《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其中,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蚜虫等可能对夏粮造成威胁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风险,如赤霉病,在湖北、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预计发生程度为偏重至大流行。如蚜虫,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预计偏重至大发生。
在江苏兴化,一位正在进行病虫害预防的农户,和来自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的研究员闫晓静讨论了很久,农户告诉闫晓静,用无人机打药时,总感觉效果不好,闫晓静告诉他,可能是无人机的高度或者速度问题,飞得过高,或者速度过快,效果会断崖式下降,所以一定要按照技术标准作业。
植保无人机的普及,使得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大为提升,在安徽,种植户吴瑞瑞今年新买了一台植保无人机,为自家200多亩小麦打药,此前,他一直开拖拉机,从春种到秋收,全国各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买了植保无人机后,补上了服务的最后一个短板,可以在粮食种植中提供全程服务。
在江苏,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更高,飞防已成为普遍性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但对农户来说,快速迭代的植保无人机,也会带来技术压力,闫晓静告诉记者,每一代新品种的推出,性能都是碾压旧产品的,作业效率、精度、可靠性等,可能都会有全新的高度。然而,技术的快速发展,设备的快速更新,对农户来说也存在前所未有的压力,设备性能的提升,需要重新学习,每一代的操作可能都不一样。对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农户来说,还会导致行业成本重构,不买新设备就会被淘汰,这样循环下,行业总是新人换旧人,难以良性发展。因此,在政策补贴方面,需要更完善的顶层设计。
不过,尽管今年的形势如此严峻,依然有一群人在为此努力着。“从2月底开始的田间指导和调研,是夺夏粮丰收的第一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肖永贵告诉记者,今年的夺夏粮丰收行动,将会一直持续,在冬小麦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进行实地的调研和指导,一直到夏粮收获完毕,“夏粮不丰收,队伍不收兵。”
■ 小贴士
冬小麦和春小麦有何区别
我国小麦种植以冬小麦为主,占到90%以上,春小麦的播种面积只有全部小麦的7%-10%左右。冬小麦主要种植在较为温暖湿润的黄淮海地区,小麦在前一年9-10月播种,第二年4-5月收获,生育期在230天到270天左右。春小麦主要种植在较为寒冷的东北、西北部分地区,每年2-3月播种,6-7月便可收获。
B06版-B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B06版-B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颖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