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手艺要想流传只有把作品变成商品

手艺要想流传只有把作品变成商品

   2017-05-08 21:23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四川省广汉县是著名的三星堆遗址所在地,在其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用黄金薄片贴饰的青铜器。在那层薄薄的黄金装饰下,本就厚重、庄重的青铜器多了一份富丽堂皇的美感。

 

这说明,在史前社会,人们就已经将金子打造成薄如蝉翼的金箔,而后将这些金箔贴在器物上。随着贴金技艺的成熟,其被广泛用于建筑、佛像、器物的装饰中,天安门即是存留至今的著名贴金建筑之一。

 

金箔轻而薄,人的呼吸就可以将其“吹跑”,贴时的难度很大,再加上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对市民持有黄金有严格规定,所以贴金沉寂了一段时间。2000年前后,当阚喆“捡拾”起这门技艺时,唯有从头开始。如今,贴金传统技艺是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阚喆眼中,这既是一种鼓励,更意味着责任。

 

目前贴金使用的金箔很薄,以微米计,一万张金箔叠在一起,也不过1毫米厚。当阚喆小心地拿起一张金箔展示给记者看时,竟然可以透过金箔看到阳光。

 

阚喆说,贴金时不能用手碰到金箔,甚至喘口气金箔都会飞走。传统贴金是用竹钳子等工具夹着金箔,贴在有黏性的底子上。人的手通过工具控制飘飞的金箔,其难度可想而知。这还不是最难的,阚喆说,常用的金箔尺寸,最大的只有100平方厘米左右,有时候需要贴金的物体面积很大,要用到几千张甚至更多的金箔,这就更考验技艺。

 

阚喆说,贴金传统技艺可以用“平、实、光、久”四个字来概括,“所谓 平 ,就是平滑,看不到接口、缝和皱; 实 是不起鼓、不开裂、不卷边; 光 是光滑圆润、色不暗; 久 则是不变色、不局部脱落。要达到这几点要求,就要遵循精细而复杂的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