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The Seed殷志平:90后"音痴",却用数学的套路打破音乐

The Seed殷志平:90后"音痴",却用数学的套路打破音乐

   2016-06-30 09:22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人工智能一定会替代人类,就像The Seed,如果我把它免费开放给大众使用,许多音乐制作人就得下岗,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工作被AI所取代。”——The Seed创始人殷志平

无论你是否具有音乐基础,甚至看不懂音符,只要制作好歌词,系统会直接运算生成最符合歌词的旋律,完成作曲和编曲。这就是“The Seed”。

“用The Seed制作一首曲子,最短1个小时,最长不超过3天。”90后科学家兼“音痴”殷志平表示:我们的技术就是这么给力。

目前,殷志平团队打造的The Seed是国内首个拥有AI智能作曲技术的产品,运用“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结构,进行知识深层次训练。“这相当于你给一个懂音乐的人看了很多乐谱,他一定能找到其中的规律,然后创作歌曲。”

AI作曲要将音符及其“变体”排列组合起来,数量极大,人工智能要充分理解音阶、和声、节奏、风格、结构等音乐创作的逻辑和规则,构建精确的算法体系。因为涉及大量算法和数据处理,他在组建技术团队时只有一个条件:必须是学霸!

“每次数学考试,满分100分的话,成绩必须都在98分以上。”殷志平说。

不过,为何组合“AI”和“音乐”这对CP?David Cope教授又是何许人也?在每个机智的音符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网红”转型投身AI

早在2011年,殷志平便在人人网做了个叫“好友拼图”的app,一夜爆红,整整刷屏三个月,带来了60万粉丝。

“按现在的定义,我就是网红,很快就有一家上海的投资机构找到我。拿了投资之后,为了全职创业,我就退学了。”

这之后,殷志平成立了第一家公司,又顺利拿到第二笔融资,可谓顺风顺水,少年不免得志轻狂。果然,好景不长。

“由于开始我和另一个合伙人的股份分配问题,导致了后来严重的內讧。”2014年,在无尽的內讧中,公司耗尽所有资金,殷志平首次创业宣告结束。

在吸取第一创业的教训,并重新思考自己的核心优势后,殷志平决定,再来一次。

“在人工智能领域创业3年,做了聊天机器人和人脸识别两个方向,都在社交领域游走,却并没有发挥AI真正的技术含量。”

所以,为了第二次创业,他进行了漫长的追寻,但柳暗花明的地方,竟然在梦里!梦醒之后,殷志平花了4个月的时间,自学钢琴和吉他,在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正式开始创业。

顺着“照片变音乐”的思路,殷志平在2015年11月完成了技术的研发,并做了第一款产品“听画”app。

“在收费的情况下,听画依然售出了近5万份,定位是让C端用户来参与音乐制作,但2016年,我才发现这个思路根本行不通。”

殷志平发现:(1)因为文化教育问题,大众只享受听歌,所以全民创作歌曲是伪需求;(2)技术不过关,听画app产出的音乐不好听,充其量只是个demo级的音乐片段。

随即,殷志平没有一丝犹豫,立马砍掉听画app,研发第二代技术,站在用户的角度做产品。

做面向B端的音乐制作公司

聊到第二代技术,就不得不提一个人:David Cope。

David Cope是美国加州大学Santa Cruz分校的前任教授,在AI作曲领域,深耕三十余年,业界公认第一。

“在Youtube上,我找到了David Cope,在听了他的专辑之后,感觉完全可以把我们之前的作品秒杀至渣。”

在调查了David Cope的背景后,殷志平想通过邮件进行交流但并没有成功,后几经周折,终于如愿获得教授指导,并将其在中国唯一的学生纳入团队,只用了4个月时间,就突破了诸多难点,升级到第二代技术。

“现在很多同行都会选择流行的神经网络模型——深度学习模型,进行产品研发,但其实这是个错误的方向。”

殷志平团队采用的第二代技术是基于David Cope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所构建的只适用于音乐的模型,做出来的歌曲有了质的飞跃,更达到了出版级别的水准。

“市场上制作一首歌曲普遍成本在3万~5万每首,效率低,创作者经常拖稿,而且国内流行音乐多为进口,原创能力极为薄弱。”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音乐产业逐渐被侵蚀,潮流媒体兴起,内容提供商在分发渠道上多处新选择,以及国内音乐版权保护逐渐加强,数字音乐生态圈逐渐完善,也让殷志平窥见了产品生根发芽的土壤。

针对音乐作效率低、产能不足的问题,抓住市场机会,殷志平把第二代技术包装成了一个2B的产品——The Seed,并把公司定位为音乐制作公司。

打造音乐制作产业一体化生态链

“产品做成之后,因为必须进行推销,我还是觉得必须找一个资深音乐人合伙,在碰壁十几次之后,才有了从业十年的专业制作人刘晓的加入。”

2016年5月研发出第二代技术后,殷志平和他的团队用了不到一个月,就发展了10多家企业客户。

“我们还做了大客户,CCTV用我们的技术制作歌曲请歌手演绎,也有新闻节目用了我们提供的片花背景音乐。”殷志平说。

那么,流水线化的音乐制作,是否影响制作人原创能力提升?

殷志平表示完全无需顾虑:首先,绝大多数音乐制作是没有情感的,都是按照固定的乐理、方法来创作;其次,只要技术足够好,没有人会对作品产生质疑。

目前,除了服务管理歌手的经济公司,殷志平和他的团队还承接包括电影公司、动漫公司、游戏公司、广播电台、电视台的音乐制作业务。

“现在我们的2B业务已非常稳定,接下来我们重点在拓宽渠道。”

未来,除了把The Seed做成一个原创音乐版权平台以外,殷志平还计划开设一个歌手平台。

歌手在平台上完成音乐的制作、演唱、销售等一系列行为,与歌手签约,收入分成,打造一个集音乐作品分发、造星、广告、商业演出、粉丝变现为一体的生态链。

而聊到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殷志平持悲观的态度,他觉得人工智能一定会替代人类,然后“呵呵”地把话锋一转:“就像The Seed,如果我把它免费开放给大众使用,许多音乐制作人就得下岗,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工作被AI所取代。”

殷志平和他的团队想要颠覆的是音乐制作产业,成为音乐制作市场份额第一的老大,虽然任重道远,但殷志平说,一个东西越难,他就越想挑战,以获得难以形容的成就感。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于天使湾,已获得授权转载,由一起上整理编辑。转载时,请注明转载来源及作者姓名。如有其它需求,请联系我们(微信号:LC-1030)。

关于我们

一起上(www.17shang.cc)是关注青年创业的社群驱动型媒体,志在发现和报道青年创业,构建青年创业交流与合作平台。

寻求报道

请投稿至tougao@17shang.cc

项目融资

请将BP发送至90bp@17sh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