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从软弱涣散到脱贫“领头雁”

从软弱涣散到脱贫“领头雁”

   2016-06-28 09:40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从软弱涣散到脱贫“领头雁”

▲6月8日,东庄村第一书记孟永华(右)看望村民党润后。去年,党润后意外砸伤了颈椎,做手术花了十几万元,但只报销了3万多元。孟永华发动自己关系,为党润后筹集了67500元手术费用,大大为其减轻了负担。新华社记者吕梦琦摄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

去年8月17日,从事了十几年党史党建教学的孟永华,被派到忻州市宁武县东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两学一做”,仅大半年时间就基本理顺了村支两委矛盾,让66户贫困户尝到了“甜头”。

孟永华是山西省委党校右玉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1993年中央党校党建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

谈起驻村经历,他笑称自己是进村索“骥”,既要发现党员的好苗子,也要寻找脱贫的好路子,远比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实在得多。因为“在课堂上是给干部讲课,听不听不由自己,效果怎么样也不清楚,可在村里啥都在自己身边,好坏一目了然。”孟永华提醒自己,千万别把课堂上的理论生搬硬套到村里,“不好使”。

东庄村距离宁武县城20公里,既是“建档立卡”贫困村,也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村170户农民,66户是贫困人口,14名党员主要是老人。多年来,村里事务主要是村主任一人说了算,村支书和村主任相互拆台,党支部几乎不开会,多数党员处于“放羊”状态,能不能脱贫村干部也不关心。

在孟永华看来,东庄村党员不像党员,和普通群众没什么区别,体现不出先进性,有的除了“党员”二字,啥也不清楚。因此,第一次召集全体党员会,他就给大家讲了党章党规,并恢复了“一课三会”制度,定下按期开展组织生活、每月开一次全体党员会等制度,强化思想教育。

“‘两学一做’的相关内容,我们去年就已经学起来了,因为我就是搞这个出身的。”孟永华说,去年他代表全省第一书记在下派前的动员会上讲话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东庄村的党建工作抓成全省先进。

经过整顿,目前东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局面有了明显好转,村支两委的矛盾基本理顺。孟永华还新发展了2名能干的年轻入党积极分子,坚决顶回了村支书私下报到乡里的人选。“我们为此还吵了一架,他这个发展对象在外地,对村里的发展起不到作用,我们决不能发展这样的党员。”

在孟永华的带领下,东庄村的党组织也开始真正发挥脱贫“领头雁”作用。去年,东庄村成立了第一个种植专业合作社,66户贫困户中有65户参加。村民们一共种植了460亩脱毒马铃薯,除去贷款、种子等成本,最终挣到了10万块钱。

71岁的白月林老人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账,庄户人靠天吃饭,但东庄地贫,一亩纯收入顶多100多元,他家六七十亩地,去年总共产了700多斤莜麦、1000多斤胡麻、3000多斤土豆、400多斤小豌豆,因为价格不好,只卖了1000斤土豆,收入800元,可家里一头驴病了,花了1200元,“多亏加入合作社,才挣了3000多。”

目前,孟永华不仅为东庄村找到了脱贫的路子,目标今年整体脱贫,未来5年的发展方向也已经明确。利用东庄村地处水利风景区和作为省级旅游扶贫村的优势,积极吸引财政和社会资金发展旅游业,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

从课堂到农村,孟永华的角色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建工作者,必须要理论结合实践,在农村的舞台上边干边学。尤其是现在正开展“两学一做”,自己党建专业出身,啥理论都懂,还需要学吗?

孟永华的答案是,不但要学,还要用心学,“尤其是我们从事党建研究工作,天天给别人上课,更容易麻痹,放松自我要求,驻村担任第一书记是很好的二次学习过程。”

事实上,孟永华一直是这样做的,在待过的村子里也是出了名的好人缘。

在担任第一书记前,孟永华在临近的下余庄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用6年时间帮助这个村实现脱贫。针对村里老人和妇女多、种地困难的现实,他带领村民们走‘土地入股,全村合作’、共同脱贫的路子,带动12个村成立了合作联社,并最终在全县推广。

下余庄村有个盲人叫张和贵,今年35岁,是个光棍。在下余庄时,孟永华就和张和贵吃住在一起。去年,张和贵盖新房,孟永华资助了2000块钱,新房盖好了张和贵专门把他喊到家里吃了顿饭。“我问他咱俩啥关系,他说算兄弟吧,我说这就对了。”张和贵说,老百姓就盼着这样的干部能越来越多。

对此,孟永华归结为“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什么样的群众感情,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能把心掏给你。”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