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融媒体时代,主旋律需要这样去传递

融媒体时代,主旋律需要这样去传递

   2016-06-28 09:09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融媒体时代,主旋律需要这样去传递

这是新华社微电影《红色气质》画面截图。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李洪磊

超过5000万次!

自6月20日上线以来,微电影《红色气质》网络观看量迅速攀升到令人振奋的高位,在“七一”前夕掀起了一阵红色旋风。

《红色气质》是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微电影形态可视化全媒体产品,也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献上的一份特别礼物。

《红色气质》究竟是怎样炼成的?重大题材、正面报道作品如何实现“走心”?6月27日,来自中央电视台、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人民网、360、优酷、壹读传媒、今日头条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及传媒界人士,和新华社同行共同品鉴解读《红色气质》,探讨融媒体时代正面报道的创新之道。

既见天地,又见众生

《红色气质》成功“刷屏”,在专家和传媒界同行看来,首先得益于主题立意的重大和高深。

“反映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完整和持续,是深深隐藏在这部片子下面的基石,”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甫教授称赞《红色气质》实现了主题立意与新技术手段的完美结合。

牢牢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新闻媒体担负的光荣职责与使命。如何顺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适应受众新的接受习惯,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生动描绘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所拥有的独特气质和精神世界呢?

一部好的作品,要“既见天地,又见众生,直指人心。”人民网视频部副主任游海滨说,面对宏大的主题和视野,“只有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找到最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整个作品才能真正活起来、立起来。毫无疑问,这个作品确实是做到了。”

这个切入点,就是“以情动人,融入亲情、友情和豪情,但没有说教和滥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指出,这个作品“以生命阐释理想信念的主题十分明显。”

“小的是美好的,小的也是更显功力的。”中央电视台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说。在《红色气质》中,小而温暖的元素处处可见。无论是瞿秋白之女瞿独伊对父亲的追忆,还是焦裕禄终于和家人“合影”,抑或是左权、赵一曼等先烈从与家人合影的照片上消逝……每一帧画面所传递的,正是每个人都可以“代入”的温情。

当娓娓道来的家庭温情与荡气回肠的民族大义交织在一起,共振共鸣之时,被代入其中的观众,自然感同身受,回味无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主题自然也得以彰显。“润物细无声,”360影视首席运营官谢镇鸿说,“正能量的东西,正需要这样去传递。”

腹有诗书,气质自显

融媒体时代,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平台为王?学界业界的讨论始终未曾停歇。在新华网副总裁汪金福看来,《红色气质》最吸引受众的,是情感的张力、内容的厚度和故事的独特性。也就是说,“内容为王”在《红色气质》中体现得更充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红色气质》腹中的“诗书”,就是全部来自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独家图片。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是目前全世界馆藏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照片档案馆之一,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珍贵历史影像,目前已藏有1000余万张数字化照片和200余万张胶片底片,是中国馆藏量最大的国家照片档案馆。

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是《红色气质》中的解说者。几年来,她一直在研究档案馆里的老照片。1000多万张照片,她熟悉的就有大约400万张。为了制作《红色气质》,她与“战友们”一起,从几万张照片中精挑细选,最后形成这部个人史和国家史、个人相册和国家相册交织呼应的微电影。

中国歌剧舞剧院男中音歌唱家余音是焦裕禄的外孙。他看完这个片子后,第一感觉就是“可信”。“新华社作为中国权威的新闻媒体,拥有大量的史实图片,每一张图片都记录了一段历史,记录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可信就容易让人感动。一个作品可信平和,然后再加上一些艺术气息,就能传播开,就能感动人。”

“不光是有形的照片摆在那儿,”王甫说,“还有在图片采集、编辑、录入、选用过程中,主创人员在不断打磨的人文精神和艺术追求。”尤其是制作这样宏大题材的作品,“一定要有大量阅读历史镜头之后的深刻感悟,这是很重要的基础。”

践行职责,创新为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突出一个“新”字,在创新发展中履职尽责,是新华社近来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和着力点。

《红色气质》深刻体现了新华社转换“语态”的努力。转换“语态”,要做到会说,要变生硬说教为平等交流,变文件语言为群众白话,变概念口号为生动故事。《环球》杂志副总编辑刘洪就对《红色气质》的解说词深有感触,“这真的是一个好文案,有很多值得回味的情节,慢慢地读过来会非常受感动。”赵捷也认为,《红色气质》起到了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引路人”的作用。

《红色气质》深刻体现了新华社丰富“形态”的努力。怎么才能做到拓展传播渠道、传播载体,做到传播对象在哪里,宣传阵地就延伸到哪里呢?今日头条副主编张辅评认为,《红色气质》之所以能够这么快掀起热潮,就是它的推广模式顺应了时代潮流——用户从手机上、电脑上都能看到。

《红色气质》深刻体现了新华社创新“业态”的努力。在制作方式上,《红色气质》采用了老照片加特效的镜头语言,用现代技术让资料照片“活”起来、“动”起来,而非录像加视频的传统手法。“用照片讲一个视频的故事,本身是有难度的,”优酷总编室主任张国伟说,但是这个作品“不管是静态转动态的剪辑,还是富有感染力的解说,做得都是不错的。”在艺术表现上,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刘军十分赞赏作品中运用得当的蒙太奇手法,“这个片子有大片惊艳的感觉。”

壹读传媒视频出品人李强建议:“希望可以把这个视频做成一个很棒的系列产品的开端,让它不断延续下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