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她无儿无女,却是136个孩子的“妈”

她无儿无女,却是136个孩子的“妈”

   2016-06-20 09:38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她无儿无女,却是136个孩子的“妈”

新华社记者杨静、石超

她没有生儿育女,却是136个孩子的“妈妈”。

她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与癌症做斗争的同时,将400多名女学生送进大学。

她身患多种疾病,却扛下所有担子,义务担任“儿童之家”院长的同时,也担任华坪县女子高中的“民间校长”。

一次机缘:东北姑娘扎根西南

59岁的张桂梅,从未想到自己一个东北人竟会扎根云南教育。

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张桂梅,1972年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参与“三线建设”。来到云南后,发现这里生活太苦了,简直就是“噩梦”。没过多久,她就偷偷跑回黑龙江。

“因为户口已随姐姐一起迁到云南,最后只能回到云南。”20世纪80年代,她认识了自己的爱人。“当时他在中甸林场子弟学校当校长,为了他,我也申请去当了老师。”张桂梅说,后来自己花3年时间考上丽江教院,毕业后回大理教书。

好景不长,1995年丈夫突然查出患了晚期胃癌,她花光所有积蓄,依然没能挽留住丈夫的生命。

张桂梅此后申请调动,虽然有好几所学校都说可以接纳,但她最终选择了从未去过的丽江市华坪县任教。

“有些事可能就是命中注定。”1996年,张桂梅来到华坪中心学校任教,那时许多教师都忙着干第二职业,而她却拼命上课,化解心理创伤。但第二年,她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要立即治疗。为了不耽误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经过反复思考后决定继续回校上课,直到学生中考后,她才住医院手术,医生从她体内取出4斤重的肿瘤。

正是因为她工作出色,虽然已知道她身体不好,1997年华坪县民族中学还是坚持将她调来,并担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出院后,张桂梅依然将所有精力放在学生身上,因为过度劳累,子宫肌瘤复发,经常晕倒在讲台上。

有次政协来检查工作,学校领导给政协领导汇报了张老师的情况。政协主席找到张桂梅,代表华坪人民给她三鞠躬,后来县政协委员还提出让大家为她捐款。“这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一次家访:她对“山里人”有了更深的认识

20年来,她每年都坚持家访。家访路上,她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险些掉下悬崖,旧病复发以致晕倒过路上,但就靠这一份责任与坚持走遍了丽江市的一区四县,到贫困山区家访上千次。“自己当年都租车,刚开始司机师傅还很乐意,去了两三次给多少钱也不去了。”张桂梅说,之后自己和政府协调,政府安排车拉着自己去家访。

张桂梅说,那次去一名傈僳族学生家里家访,是她走过最揪心的一条路,路上只能容下一辆车,左手边是悬崖,而右手边是万丈深渊,如果车子稍微打滑就会摔下去。

通过家访才知道,这个女生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入学那天,村里人拎着鸡拎着火腿为她送行,目的就是激励她上大学。可能是因为这份责任产生的压力太大,让她的成绩始终上不来。

女孩的家人一见到张桂梅,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的爷爷拉着张桂梅的手说:“谢谢张老师让我孙女上了高中,如果孙女能上大学,我死也安心了。”张桂梅感动得立马向爷爷做了个“冲动”的承诺,“我不但让你孙女第一个读高中,还让你孙女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回到学校后,张桂梅就给老师们下任务,一定要让孩子考上大学,她是整个山里的希望。

这次家访深深触动了张桂梅,孩子们只有走出大山,才可以改变自己贫困的命运,而此时她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更加沉重了。

如今这个女孩已经在大连上大学。有一年她回来,激动地告诉张桂梅,自从她考上大学后,村里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大学。张桂梅改变了她的命运,而她也改变了整座大山的命运。

为了能让大山里的孩子可以读书,张桂梅将别人捐给她的两万元,转捐给康复村建校舍;将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捐给丁王民族小学建教学楼。张桂梅开玩笑说,那30万都没经自己的手就捐出去了,如果真的到了自己的手里估计就有点舍不得了。

一个港湾:成为136个孩子的温暖的家

“妈妈,你回来啦!”张桂梅刚迈进华坪县“儿童之家”,十多名孩子就跑过来。自“儿童之家”成立之日起,张桂梅义务担任院长,现在她已是136名孩子的“妈妈”。每天下午六点半,只要听见大铁门被推开的声音,孩子们就会从屋里跑出来迎接“妈妈”。

在华坪民族中学担任教师后,只要有时间,张桂梅就经常去老人院做义工。那时县里还没有儿童福利院,孩子和老人住在一个楼,这边住老人,另一边就住孩子。“老人喜欢安静,但孩子总是不安分,大吵大叫是经常有的事。”张桂梅说,老人小孩混住,不仅扰乱了老人的生活,对孩子成长也不利。

正当张桂梅苦恼时,当地政府与某基金会准备合办“儿童之家”,由政府负责提供场地,基金会承诺每年赞助7万元。2001年“儿童之家”正式成立,此前市政府、基金会都很了解张桂梅的为人和做事风格,因此就想让张桂梅担任院长。而那时张桂梅还在民族中学任教,但她没有丝毫犹豫,就接受邀请担任“民间院长”。

“我当时太天真了,以为7万块钱可以维持下来,但后来才发现根本不够。”张桂梅说,“儿童之家”成立的第一天就收了36个孩子。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从大山里出来的,原来家庭情况复杂,行为和生活习惯不同;年龄差距也比较大,最小的只有两岁半,最大的上四年级。“我平时比较爱干净,因为孩子们太小,一把屎、一把尿是很平常的事,想干净都干净不起来。”张桂梅说,以前的“洁癖”就这样被改变了。

“这些都还是小事,很多孩子因为体质较弱经常生病。”张桂梅说,那段时间基本上是在医院和学校之间来回穿梭。

那时,自己学校的工作又不能落下,于是她就带着四五个娃去上课。“想想那个时候,都不知道怎么过来的,有的孩子太小,还不能走路,就只能背着。”张桂梅说,学校老师见我这样,就主动提出在她上课期间,帮她带孩子。

2003年,“儿童之家”开始面临资金短缺。为了缓解窘境,张桂梅领着孩子卖鞋、卖花。当年暑假,这位母亲领着好多“小萝卜头”去昆明筹钱,虽然把各种荣誉证书、媒体的报道都带上了,“但我们依然被别人当作骗子,经常挨骂。”张桂梅说,那是她内心最为纠结的时候,但是为了孩子都忍了。

张桂梅感激地说,社会已经开始关注“儿童之家”,县里有个女企业家有一次主动捐了10万元,还要求不留名。除了政府补贴,县里的许多领导、企业老板为“儿童之家”捐钱、捐物是常有的事,也使得“儿童之家”的整体环境变得更好了。2015年7月,“儿童之家”首次为自己的孩子办了婚礼。

现在,“儿童之家”还有56个全资助对象。张桂梅说,“儿童之家”还为那些读大学以及在外工作的孩子保留了一间屋,“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妈,这里是孩子可靠的根据地。”

一所学校:努力让女孩走出大山

在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一群身穿红T恤的学生正在操场上做课间操。

“她们现在精神状态比进校的时候好了很多。”作为校长,张桂梅谈到女子高中,眼神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眼前的女子高中,拥有全县第一块标准化的田径场,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错落有致,校园内绿树成荫,墙上印有孔子的经典语录以及各种励志的标语。

谁也不会想到,在2008年建校时,围墙、食堂、操场什么都没有,学校唯一的建筑就是一栋教学楼。因为条件太艰苦,学生洗衣服只能从山上的灌溉田里提水来洗。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早上的校园卫生都是由她和老师一同打扫。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张桂梅为了成立女子高中费了多大的劲儿。作为十七大代表,张桂梅在北京没有闲着,奔走于各大媒体讲述“我有一个梦想”。从北京回华坪后,当地政府决定拿出200万建学校。

“学校是盖起来了,但是生源又成了问题。”张桂梅说,最开始免费都招不到高中生,有些家长说,只要能贷到款,就不上你们学校读书,你们的老师是刚毕业大学生、你是初中老师,我们还指望孩子走出大山。虽然第一届招生并不顺利,但是让张桂兰感到欣慰的是,很多家长已经有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

后来,教学质量提上去了,学生也多了,但资金也越来越困难。有一次,省里领导来调研,拨付了800万教学资金。当时她激动得一句话都没说出来,只是一个劲地流泪。张桂梅说,2013年县里又拨付一笔钱建起了操场、围墙。“可以说没有各级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就没有现在的学校。”

自女子高中创办以来,近千名贫困山区女孩走进校门,其中有449名山区女孩考上大学。“人一定要有精神”,成为张桂梅教育学生最重要的信条。

23岁的周云丽是女子高中的一名老师,也是女子高中的第一届学生。周云丽说,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差,还有个姐姐,但是我们两个只有一个能读书。我算是成绩比较好的,姐姐就打算不上了,要去外地打工供我读书。后来听说女子高中免费,我和姐姐就都来了。“我姐姐都读了大学,是女子高中成就了我们,我现在也想回报这个学校。”

最近,张桂梅在医院检查出肺纤维化、肺气肿,医生说她的生命可能不超过两年。“我的目标是未来两年让我的孩子们冲一下清华北大,如果能考上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为了这个,我要好好地活着。”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