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护犊子”思维无助于平息质疑

“护犊子”思维无助于平息质疑

   2016-06-15 09:59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护犊子”思维无助于平息质疑

每每遇到执法引发争议事件,警方的回应都备受公众关注。随着自媒体蓬勃发展,在寥寥数语、缺乏更多有效信息的官方表态之外,一些获得认证的基层公安机关自媒体账号开始搞“自选动作”,其中就有一些义愤填膺地为涉事警员找执法依据乃至背书的激烈言辞——通常都是说,那些引发争议的执法行为“合理合法”,即便有一些小瑕疵,“出发点也是好的”。

诚然,有些说法存在一定合理性,甚至能找到一些特定的法律规定的依据。但是,见惯了此类应对,人们难免会认为这是拒绝认错,以机构之名“护犊子”。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建伟对此认为,执法争议和由于应对失当引起更大的争议,是长期的执法惯性与执法外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冲突。近年来,执法机构的行为规范有一些进步,但很多时候还是按照旧有惯性执行,并不太适应新的执法环境。特别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公众的权利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维权意识的进一步放大,使得执法行为被置于聚光灯之下,各种评论、质疑也纷至沓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并不是近些年执法不规范的案例增多了,而是以前新媒体还不发达,很多类似事件都没有被曝光或引起广泛讨论。对于这种显著的变化,有些基层执法者和机构显然还不太适应。

当执法行为引起争议后,如果执法机构能够实事求是,及时发布信息,澄清是非,表明态度,就能迅速平息舆情,赢得公众认可。像此次深圳公安局宝安分局的应对总体上是合格的。但也有一些执法机构的主要应对之策是撇清责任,“护犊子”甚至捂盖子。张建伟认为,这恰恰与公众对公平正义的关切相去甚远。平息质疑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把真实的情况如实讲出来。如果真有错,就要有承认错误的态度以及检讨出现错误的原因,并进行制度规章层面的修补。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此给公众一个交代。事实证明,这样的应对一般也会赢得公众的正面回应,从而形成执法者与公众关系的良性循环。

不过,在一些热点事件中,除了看到传统的机构回应,越来越多的个人在自媒体上发声,为自己的同行、同伴、同事叫屈,对公众质疑进行反驳。

在近年来的涉警舆情中,有的警察自媒体“帮亲不帮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护短,片面和错误地理解“正能量”的含义。个别民警自身法律素质低,在自媒体舆论场言语不理性,误导读者,导致一些非理性的观点在系统内部互相影响、互相发酵,使问题复杂化。比如,在涉警舆情中,有些人喜欢拿美国警察使用枪支的情况来说事,动辄说“中国警察太憋屈,这种情况下美国警察早开枪了”。事实上,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事实——美国是一个私人可以持枪且枪支泛滥的国家,警察处于高度危险和紧张的状态。这样很容易引起误导作用,导致民众更多的质疑。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