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从实验室到市场,这个机器人竟“走”了18年

从实验室到市场,这个机器人竟“走”了18年

   2016-06-01 09:56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从实验室到市场,这个机器人竟“走”了18年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朱基钗)以2毫米的微创,进入大脑这一“生命禁区”,抵达病灶靶点,定位精度达1毫米,通过其精确的导航定位,医生可以实施活检、抽吸、毁损、植入、放疗等12类术式,平均耗时30分钟,术后观察三天即可出院……

这是记者近日跟随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组第五组在北京中关村的柏惠维康公司采访时,看到的一款应用于神经外科的手术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的名字叫Remebot。

它给神经外科手术带来了新的变革。它的出现,为脑出血、脑囊肿、癫痫、帕金森病等十余类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然而,Remebot从实验室的样机到手术台的产品走过的18年历程,也引起了督查组的思考。

创新技术差点束之高阁

“对于神经外科机器人的研发,中国其实并不比国外晚。”Remebot的创始人刘达博士表示,1995年他的导师王田苗教授留学归来,进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就开始正式组建研究小组,在国内率先开展医疗外科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1997年,王田苗教授与海军总医院田增民主任合作完成了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成功开展临床应用。1998年,王田苗教授的博士生刘达加入医疗外科机器人研究小组,成为技术负责人,并成功申请了当年的国家“863计划”课题。

1999年,研究小组攻克了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关键技术,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从有框架到无框架,作为实验室的样机,可以说我们的神经外科机器人已经实现了技术上的关键性突破。”刘达介绍。

2000年,北京市科委科技成果鉴定认为“无框架神经外科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且无类似系统报道”。2008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虽然技术上的突破得到高度认可,但是机器人从实验室的样机到市场化的产品,中间的距离却比想象中的遥远。“项目结完题,课题经费没有了,报完奖似乎就完事了。”刘达遇到了许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研究人员曾遇到的共同尴尬。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由于涉及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学校,而从技术到产业化的过程中,又必须依托企业的实体,才能面向市场、获得融资。”他表示,科技成果转化处置权如何操作,成果转化收益如何分配,当时的国家政策并不明朗,体制机制的障碍使得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无法有效衔接。

民间资本带来转折契机

“这么好的技术,不能束之高阁。”技术出身的刘达坚信神经外科机器人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并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

经过一番思考,他于2010年成立公司,通过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继续投入研发之中。但收入有限,产品化发展非常缓慢,无法吸引到民间资本的注意。

“当时是在业余时间去做这些事,与学校的关系还没理顺,总感觉有点‘偷偷摸摸’,就像是带着某种‘原罪’似的。”

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当时法国推出了一款名为Rosa的类似产品,成为世界上首款商用化的神经外科机器人。售价高达每台100多万美元,其广阔前景让投资人趋之若鹜、投入重金。

“Rosa的成功对我们刺激很大。如果有同样的政策环境和机会,我们肯定能比Rosa早上市。”刘达遗憾地说。

外来的刺激开始引起国内民间资本对神经外科机器人的关注,但知识产权的问题仍是摆在投资人面前难以跨越的鸿沟,融资局面迟迟无法打开。

通过王田苗教授的个人关系,刘达终于得到一个天使投资公司的支持,对方非常认可该项技术,在团队只有寥寥数人的时候注入了上千万元的资金。

“及时的民间资本注入,为我们的团队带来了专业的运营模式、专业的合伙人,弥补做技术的我们在面对市场推广产品和融资方面的不足。同时,我们快速完成了第6代神经外科机器人Remebot产品定型并开展临床试验。从此,公司进入高速发展通道。”刘达说。

由于产品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具备巨大的临床价值,Remebot又进入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创新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即“绿色通道”计划,给予优先受理,大幅度加速了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审批流程。

制度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2015年下半年以来,一系列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政策密集出台,真正使Remebot迎来了春天,束缚刘达团队手脚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终于得以破除。

2015年8月,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正式通过,从国家法律层面破解了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政策障碍;

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细化相关制度和措施;就在本月初,国务院又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

从修订法律条款到制定配套细则到部署具体任务,科技成果市场化、资本化的“中梗阻”被逐步打通,科技创新创业的活力进一步激发。

“随着制度的改革,原来‘偷偷摸摸’干的事,现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干了。”乘着这股东风,Remebot入市步伐实现了“奔跑”。

“知识产权等核心问题一旦解决,民间资本就可以按市场的眼光来评价产品和团队,一时间门庭若市,许多投资机构慕名而来,又为公司注入千万级的发展资金。”刘达的合伙人、公司首席运营官聂智说。

他介绍,公司现在已经与多家在神经外科领域最顶尖的国内医院进行临床试验和合作,预计今年下半年,Remebot将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与患者见面。“我们的目标是,3年内让Remebot在全国500家医院得到应用,并同时进军国际市场,为更多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带去福音。”

如果从1999年实现了技术上的关键性突破,到今年开始正式走向市场,Remebot从实验室里的样机到手术台上的产品,整整花了18年。

国务院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组第五组组长严之尧认为,Remebot的成长经历,对反思科技体制改革、金融制度创新和民间投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没有体制机制的改革,没有现代金融制度的创新,就难以催生现代高科技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的爆发。”严之尧表示,对于初创期的新产品、新技术,国家如果能适时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政策,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政府和社会如果能及时提供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更多的科技成果就能走出实验室,转化成新的先进生产力。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