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厦门出台提升城市治理体系三年攻略

厦门出台提升城市治理体系三年攻略

   2016-05-31 15:55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厦门出台提升城市治理体系三年攻略

城市环境是美丽厦门的“金字招牌”。本报记者施辰静摄

城市环境是美丽厦门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以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管理提升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推动“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统筹引领下,全力推进改革创新。

今年4月以来,厦门市陆续出台了《关于环境卫生和垃圾处理三年提升行动方案》《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进一步深入推进“门前三包”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将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市容环境全面升级。

记者从上周厦门市城市管理提升工作发布会上获悉,综合考虑厦门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今年将对已实施三年多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进行提升,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进而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市政环卫设施全面改进

全面提升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工作,首先要从硬件抓起。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局长吴明哲说,厦门市环卫作业将在未来三年内有所转变。

据悉,厦门将全面更新环卫作业设备,大力提高机械化清扫作业率。今年底,厦门岛内主次干道将全部实现机扫,背街小巷机扫率也有望达到85%以上,岛外各区机扫率也同步增加,做到清扫与保洁相结合,保持地面洁净。

过去经过垃圾桶、清洁楼,总是难免会有一股怪味,令人忍不住想要尽快避而远之,未来,这样的情况将有所改观:市政园林部门表示,要让垃圾桶“变美”,清洁楼“改行”。据了解,这主要是通过改革垃圾分拣收运系统,建立垃圾“直运体系”,实行“桶车对接”。通过减少垃圾转运环节、提高运输设备封闭性等措施,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实现垃圾收运体系整体提升。

据介绍,到今年底,将由各负责单位完成对垃圾桶的更新升级。2018年底,将建立“桶-车-站(压缩中转站)”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做到收运设施设备环保封闭、美观大方、使用便捷、管理到位,基本解决“跑、冒、滴、漏”问题。传统的清洁楼,也将不再作为垃圾中转站,将改造成环卫工人休息站等各类环卫作业配套设施,彻底解决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随着厦门即将完成东、西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的建设,到2018年底,厦门生活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将由目前的1600吨增加到4000吨,焚烧处理率从37.2%以上提升至80%以上,原生垃圾填埋率更是从60%到基本实现“零”填埋。通过对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垃圾填埋场的精细化作业和管理,开展环卫基地周边市政配套和绿化工程建设等方式,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结合智慧城市、智慧市政建设,厦门还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建立环卫和垃圾收运处理数据库,融多功能为一体的智慧环卫平台,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生活垃圾实现一体化管理

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处理,是全球广泛采用的垃圾处理要求,目前已在国内的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逐步实施推广。厦门市在总结鼓浪屿龙头路、集美海凤社区等试点工作经验,并借鉴德国、台湾、深圳、杭州等地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垃圾前端、中端、末端处置一体化”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新模式。

前端处置,即着手垃圾分类和垃圾减量,包括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上门回收,并通过经济手段调动市民和保洁员分类积极性;加强“垃圾不落地”宣传;建立健全环卫保洁和监督考评机制等。加上“建立分类直运体系”的中端处置及“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的末端处置手段,厦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正逐渐显现出成效。

2015年11月29日,集美区侨英街道海凤社区结合“互联网+共同缔造”的思路,在泉舜泉水湾小区试点“垃圾干湿分类智慧生态循环系统”物业小区垃圾分类新模式。经过半年多的试点,有效实现了社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详见2016年1月5日本报第四版报道)

作为游客青睐的景点之一,闽南名刹南普陀寺每天游客、香客云集,日均旅游人数近3万,节假日甚至高达5万-6万。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偌大的景区内却没有一个垃圾桶,尽管没有垃圾桶,景区地面上和角落里却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这正是两年来南普陀寺大力开展“我爱我家”、“垃圾不落地”活动带来的成果。如今,“垃圾不落地”的措施在大众的共识和支持下顺利开展,目前已经发展到多数人可以自觉遵守的程度,并且可以积极配合宣传和引导更多人推动这一举措。

据介绍,到2016年底,厦门将建立垃圾分类体系,完成设备升级,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试点分类收运“示范路线”,2018年1月开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到2020年,厦门市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不低于95%,岛内外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全面提升。

“门前三包”有了升级版

上世纪90年代,厦门市在国内首创“门前三包”制度,在开展文明创建、提升市容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合“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厦门市委、市政府对这一制度再次升级,在强调沿街单位和个人落实门前市容卫生管理责任的基础上,强化单位和个人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承诺。

湖里区江头街道祥店社区祥店路是“门前三包”的示范街之一。在这条街上可以看到,一边是别具闽南风情的古厝,一边是繁华的现代商业街;一边是居民聚集生活的家园,一边是近200个生意红火的商家。整洁的街道、齐全的公共设施,“安居乐业”一词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很难想象,曾经的祥店路一副脏乱差的模样,居民要求改变的呼声很高。近年来,湖里区江头街道祥店社区运用“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工作方法,对“门前三包”工作进行再提升,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共谋、共建、共管、共评”的社区治理模式,实现商家和居民从“自扫门前雪”到“我爱我家”的转变。

据了解,升级版的“门前三包”制度,“核心是共同、基础在社区、群众为主体”。厦门市行政管理执法局局长吕庆端介绍称,“门前三包”制度升级版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管理内容上。比如,从原来的“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升级为“包卫生、包秩序、包设施”,扩大了“门前三包”的外延和内涵,制定了更加具体的标准要求,将原本的沿街单位和个人签订责任书改为签署“门前三包”管理承诺书,进一步提升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维护城市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值得一提的是,升级版的制度,对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实行双重管理制度,即在沿街单位和个人与镇(街)签订承诺书的同时,要求物业服务企业也应与镇(街)签订管理责任书,明确物业单位的保洁和管理劝导职责,杜绝“袖手旁观”现象。

为保证“门前三包”升级版得以顺利推行,厦门市将通过四大措施同步实现“管理升级”,包括建立管理信息库、充分发挥基层力量、完善全流程工作制度、建立完善监督考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