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正文 >“火”起来的博物馆仍需转型迈坎

“火”起来的博物馆仍需转型迈坎

   2016-05-19 09:41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火”起来的博物馆仍需转型迈坎

今年5月18日是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692家,共有4013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占总数的85.5%。目前,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超过2万个,参观人数约7亿人次。

据新华社5月18日电(记者姜潇、彭卓、蒋芳、冯源)从少人问津到千人“故宫跑”,从“看不懂”“靠自悟”到互动“讲故事”,从单一呆板到“活起来”的文创产品……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4692家。博物馆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延伸展览和教育功能,激活历史文物资源的生命力,成为更多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场所。

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增速,更好地利用资源优势传播中国文化,“由冷变热”的博物馆还需转型迈坎。

文物在生活中如何“活”起来

早上午门一开,上千人冲向武英殿;展览门口排六七个小时队,工作人员连夜制作上千个号码预约牌。2015年秋天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中,展出在武英殿的《清明上河图》两个月里吸引17万人次参观,“故宫跑”一时成为社会热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都坦言“公众观展的热情超出预期。”

全民观展热潮并非一时。2004年上海美术馆举办《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百余观众凌晨4点开始排队等候;2016年上半年,北京首博的“海昏侯考古成果展”同样观者云集、一票难求……

博物馆界的观展热,折射了公众文化需求的增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说。专家指出,与一些名展、大展相比,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还处在待开发的境地,有的展览多年不变,有的解说艰涩难懂,有的甚至摆放山寨文物,让公众很难走进并感知文化魅力。这些博物馆应积极回应参观者诉求,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人文关怀。

博物馆如何学会“讲故事”

随着博物馆建设提速,一些展馆外形显眼、硬件一流,对馆类内容的挖掘和增值运营却乏善可陈。山西省考古所所长谢尧亭向记者吐槽一次逛某博物馆时的经历:在一件标有“戈”字的文物展品前,关于展品的年代、功能、历史背景等信息一概没有提供。谢尧亭不由发出感叹:“专家尚且看不懂,观众如何能看懂?”

讲解员干巴巴的背书、昏暗的灯光死气沉沉……在29岁的天津姑娘王丹丹看来,国内很多博物馆等于“没意思”。

“看不懂”“靠自悟”的现象,一直在各大博物馆普遍存在。“博物馆是一个‘讲故事’的文化机构。”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说,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公众有更多的参与感,博物馆还需挖潜。

博物馆如何“有尊严”地生存

朝珠耳机、帝后娃娃、内连升布鞋、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故宫淘宝官网中,各式各样“萌萌哒”的文化创意产品,让以往“高冷”的故宫变得有亲和力。2015年上半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销售额就突破7亿元人民币。推动文博创意产品的开发将开启一片文化创意产业的蓝海。

“有活力”不代表“吵闹喧嚣”,营利性商业活动不能叨扰文物的安静,更不能损害文物本身。前不久,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大成殿,被房地产公司借用举办商业活动,责任人被追究。而此前,浙江卫视的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也因为选址杭州博物馆招来批评。

浙江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俞强建议,加快制定博物馆法,通过科学合理运用馆藏文物,开发文创产品获得商业性收益,以反哺博物馆的公益事业。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