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 >

正文 >2016,我们砥砺前行开好局

2016,我们砥砺前行开好局

   2016-01-23 22:33   作者:   编辑:郭晴天
字号:T T

2016,我们砥砺前行开好局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力争更快更好些;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外贸出口增长6%,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完成年度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八大抓手共同发力

抓牢抓实重点项目,打好扩大投资组合拳

多措并举扩大投资

紧紧围绕“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增资一批”,加快实施一批产业、交通、能源、城乡建设、农林水、环保等重大项目。

坚持“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项目策划联席会议、项目定期通报、表格化管理等机制。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实施重点项目346个、总投资2419亿元,其中在建项目258个、年度投资350亿元,力争新开工130个、投产87个。

建成闽江上游富屯溪四期防洪工程等项目。

加快建设衢宁铁路、南三龙铁路、顺邵高速、南平联络线等项目,新改建18个国省道项目。

加快推进浦建龙梅铁路、吉武温铁路、鹰厦铁路北段扩能改造、武沙高速、延尤高速、闽江内河航运、武夷山机场迁建等项目前期。

持续加强招商引资

加强专业招商、园区招商和以商招商,强化点对点、小分队招商。

围绕全产业链发展,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上游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和下游终端产品项目。

力争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260个以上。

创新提升旅游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拉动力

推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持续开展“低碳之旅.畅游武夷”活动,力争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16%和18%。

加快推进航天主题武夷体验园、武夷山五夫朱子文化园等项目,力争新增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7家。

推广智慧旅游,打造智能化、人性化的旅游服务平台。

培育激活新型业态

统一打响武夷区域品牌,引导名特优新产品生产企业联手开拓市场。

统一打造绿色产品营销平台,鼓励圣农、太阳电缆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营销联盟。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打造武夷旅游网“513购”等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和冷链物流项目。

加快建设城市商贸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打造绿色制造业升级版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注重从供给侧发力。

加快实施66个重点工业项目、30个市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

提升创业创新活力

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机制。

加快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设。

争创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

支持企业加快发展

全面落实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措施。

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新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10家。

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家。

做特做优现代农业,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稳定粮食面积,提高粮食产能。

打造全国绿色农产品基地,做大闽北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金融、科技、人才、营销、品牌等服务平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创业园、农业科技园和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

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业“五新”推广。

重点实施5座水库工程、10段防洪工程、7条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实施撤渡建桥及危桥改造30座。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

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引导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等新型业态。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健全“市统筹、县抓总、乡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长效机制,构建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全年实现脱贫3万人。

坚持贫困标准,坚持公开公平,规范建档立卡,确保扶贫对象到户到人。

实行发展产业脱贫、转移就业脱贫、“造福工程”搬迁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生态补偿脱贫、低保兜底脱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提高脱贫实效。

建立贫困户脱贫退出认定机制,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加快建设武夷新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举全市之力建设武夷新区

集中力量、能快则快建设武夷新区。

坚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新区规划建设的全过程。

全力推进南林核心区建设。

推进新区与建阳、武夷山同城化发展。

加快延平新城建设

推进316国道炉下至东坑段改扩建及沿线产业带开发,加快南平港延平新城港区码头、闽江源临港物流园和疏港道路等项目建设,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加快西芹大桥等项目建设,促进新老城区联动发展。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完成南平“一市两区”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各县(市、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持续实施“六个一”项目,把城市文化特色区、城市公园、商贸街区等“串联”起来。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持续建设美丽乡村

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

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留住民俗风情,突出武夷风格建筑风貌,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村庄。

持续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

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实行能源和水资源能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

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快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建设。

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化工类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

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全面完成试点行业初始排污权核定。

推广节水技术改造和居民生活节水工作。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持续推进生态创建工作,争取4个县(市)获得国家生态县命名。

加强生态茶园建设,植树造林18.95万亩,加快环城一重山绿化美化,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推进清洁生产,加大黄标车淘汰力度,改善空气质量。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机制,科学合理划定生态功能红线,稳妥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公益林发展机制,扩大重点区位商品林收储试点范围。

全面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三张清单”。

全面落实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建立完善市级中介服务中心。

开展武夷新区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工程标准化建设管理和项目运作机制。

简化企业投资审批程序,分类分期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前置审批。

拓展对外交流合作

主动融入“海丝”核心区和福建自贸区,发挥武夷山“万里茶道”海陆双起点的独特优势,深化与沿线城市合作。

拓展对台合作领域。

优化外贸通关环境,推进关检合作“三个一”模式,加快武夷山“陆地港”发展,打造内陆地区口岸的重要支点和集疏运通道。

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产品展示展销会、订货会,发展跨境电商,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扩大出口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织好就业和社会保障网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养老、医疗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

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8425套(户)。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实施名师名校培养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持续实施“5115”人才集聚工程,创建一批人才工作联系点。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鼓励社会力量办医。

全面实施两孩政策。

办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持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机制。

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深化“平安南平”创建,创新“互联网+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