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以B站为代表的青年文化圈中,出现了一种“破圈”现象,即原来一些局限于某一群体的圈子,打破了固有的界限,与其他群体相互交流。这种“破圈”现象也反映出了当下青年社交与心态上的变化。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957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4.6%的受访青年有兴趣圈,仅17.3%的受访青年只想待在原有圈子里,77.4%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圈”,尝试多元文化。
受访青年中,男性占46.1%,女性占53.9%。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2.4%,二线城市的占48.4%,三四线城市的占16.9%,城镇或县城的占1.8%,农村的占0.5%。
94.6%受访青年有兴趣圈
北京某高校文学专业研二学生刘妮(化名)非常喜欢传统文化,读诗词、弹古琴都是她平时喜欢做的事情。在本科期间,她加入了学校的诗词社团,和社团同学一起讨论诗词文化。刘妮慢慢发现,近些年传统文化圈有了“破圈”发展的势头,“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体的形式,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比如我们社团里既喜欢音乐又喜欢诗词的同学,会把诗词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再拍视频放到社交媒体上传播”。
刘妮也发现,如今有更多人愿意接触传统文化了。“以前年轻人可能对国粹不太感兴趣,但现在有不少综艺节目会请国粹的传承人参与,让更多人有了解传统民俗文化的机会”。
调查显示,94.6%的受访青年有兴趣圈。42.2%的受访青年表示自己愿意“破圈”,大大高于只愿意待在原有圈子里的比例(17.3%),还有40.5%的受访青年会视情况而定。
交互分析发现,受访男性愿意“破圈”的比例(43.5%)高于女性(41.1%),二线城市受访青年愿意“破圈”的比例更高(43.1%)。
在北京某私企工作的潘文(化名),是某视频平台的“重度爱好者”,他开了视频平台的年会员,闲暇时间就在平台上刷视频,他觉得“破圈”是现在年轻人中比较流行的趋势,“就拿我喜欢看的几个UP主的视频来说,大部分都是以传播知识为主的。他们用风趣幽默的形式,把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降低了专业知识的传播门槛,更容易被理解”。
今年28岁的白乐(化名),从高中毕业开始接触滑雪运动,到现在已经有近10年时间了,在这个过程中她接触了很多有共同爱好的朋友。白乐觉得,以前冰雪运动是个相对小众的圈子,随着冬奥会的临近以及冰雪产业的发展,冰雪运动正在走向大众化。
你觉得现在有哪些比较亮眼的“破圈”尝试?61.2%的受访青年选择了“传统”圈加入现代元素,54.0%的受访青年认为是“高冷”圈尝试接地气的方式。其他方面还有:“小众”圈走进大众视野(51.2%),“民族文化”圈走向世界(47.8%)等。
77.4%受访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圈”
潘文觉得,青年“破圈”可以丰富知识、拓宽眼界,“当一些知识打破专业限制,能让更多人接触到,获得新的认识。像我一个理工科出身的程序员,看了很多科普类的视频,现在对法律、经济、哲学都很感兴趣,也愿意跟一些新认识的朋友去讨论、交流”。
在北京从事插画工作的赵鹏(化名)觉得,“破圈”是促进交流的过程,“当提到青年的‘圈子’文化,可能会想到‘隔行如隔山’,每个圈子有自己的运行模式,甚至还发展出‘行话’‘术语’,这些是圈子本身非常鲜明的特点,但也有可能会变成自娱自乐,造成不同圈子之间的隔阂”。
对于“破圈”产生的效果,调查中,66.8%的受访青年认为可以增强文化融合,55.3%的受访青年觉得可以促进不同群体交流,54.8%的受访青年觉得可以打破刻板印象,53.5%的受访青年觉得可以丰富圈子内容。其他方面还有:注入新的发展动力(39.6%)、收获更多关注度(34.3%)、减少代际隔阂(19.1%)等。
“传统文化在‘出圈’的过程中,我发现不是年轻人对传统民俗不感兴趣,而是缺乏将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在刘妮看来,不断“破圈”的过程,就是在探寻更多可能性的过程,“现在很多年轻人依托互联网发展兴趣爱好,‘破圈’的跨界融合可以让网络文化有更多发展。”
调查中,77.4%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圈”,尝试多元文化。其中,女性受访青年认为应该的比例(77.8%)高于男性(76.9%)。
“我认为,‘破圈’是青年的自我成长、自我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艳分析,依托兴趣形成的小圈子,对于年轻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是他们同辈认同、社会交往、情感交流、伙伴关系的重要载体和渠道。青年有勇气、有胆识突破原有的圈子,发展新兴趣圈是很好的事情。“新力量的加入和不同兴趣圈的融合,不仅使‘破圈’的年轻人有了新的发展,也可以为原有的圈子带来新的理念和文化。在整体上会增加青年的包容度、多元性和灵活性”。(孙山)
上一篇:孩子的追求不应超出家庭可承受范围
下一篇:你怎么看学历对人生的影响?
责任编辑:FRT136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