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终于过去了,太阳温暖地照着大地。春天来了!”
在甘肃省定西市博爱医院,8岁的小峰神情专注地朗读着童话故事《丑小鸭》。虽然发音还不太清晰,但语句流利。而在3年前,这个患有脑瘫的孩子还只会叫爸爸。
小峰只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的被救助儿童之一。日前,记者跟随该项目媒体探访活动走进甘肃定西,实地探访“苦瘠甲天下”之地的残疾儿童生活现状,和这一以“精准、深耕、全方位”助养模式而独树一帜的公益项目实施情况。
精准:“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爱好书法的听障儿童源源在他的新家里写下“感恩”二字。 王祖敏 摄
近百年来,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说。如今的陇中定西市依然未能摘下“贫穷”的标签,其所辖1区6县是连片国家级贫困县(区)。
而作为贫中之贫的特殊群体,残疾人是中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残疾儿童又是残疾人中的弱势群体。深入到最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助残,让这些“折翼天使”的未来不再“苦瘠”,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2012年选择定西作为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点的初衷。
该项目在定西的驻点(执行机构)负责人、定西市星之家助残服务中心主任王瑞红介绍,为确保该项目的援助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个孩子身上,他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筛选出1000多户残疾人家庭,并挨家挨户进行调研,根据每户实际需求进行项目评估设计后再行实施。
小峰就是该项目“抢”过来的孩子。2010年出生的他因溶血症导致脑瘫,在兰州确诊后,其父母因无力承担省康复中心的高额费用,将孩子带回到定西,并一度放弃了治疗。2015年,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开始给定西博爱医院提供康复补贴,对康复治疗缺乏信心的小峰父亲在被博爱医院主任张柏林“大骂”一通后,勉强将已5岁的小峰送到医院。
如今,那个曾被外人认为要“扔掉”的孩子不仅能自如行走,还能认字看书、顺利交流,并进入普通小学就读,每个周末来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在得知孩子得病后,我死的心都有,是残疾儿童助养项目给孩子和我们一家带来了希望。”小峰父亲的言语中充满真挚的感激之情。
该项目的“精准”不只是将资助落实到最贫困、最需要的个体,还体现在对每一个有利于残疾儿童生活和成长的细节上。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该项目负责人常达举了一个小例子。2012年冬天,他们第一次去陇西考察特教学校,发现教室里不仅没暖气,而且因为外面的操场是泥土地,只要一刮风,孩子们脸上都会落上一层土。因此,项目在实施的时候,便专门为陇西特教学校做了操场硬化,为教室加装暖气。
该项目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项目共为1974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补贴,为485名贫困残疾儿童提供辅具适配,为36所特教学校、康复机构进行设施设备改造、教师培训等合作。
深耕:找到你,就不会再放弃
有别于一些普惠型的公益项目,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目前仅在陕西宝鸡、湖北荆州、甘肃定西三地设立项目点。作为一种创新的公益模式,该项目更关注的是对残疾儿童资助的深度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性。
在确定资助对象后,项目会对每户进行每年4次回访,时刻监测项目成果,了解最新需求,再根据成果进行后期评估,使项目更贴近资助对象的需求。
再到定西,已来过十多次的常达像是回家般熟悉。未来,这里也仍将是他时常来访和眷念之地。而作为项目驻点负责人,王瑞红更是无法统计她和其他工作人员入户探访的时间和次数。
常达称,这个项目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将伴随这些孩子康复、成长的全过程。项目实施6年来,被资助儿童中还没有一个孩子被项目办停止救助或被取消救助资格。从资助对象被确定的那一刻起,这些千里之外、曾经素不相识的残疾儿童便都成了“我们的孩子”。
此次探访活动中的一个小细节也许可以反映项目组对“自己孩子”的关爱程度。在探访听障儿童源源时,工作人员除了给源源发放“温暖包”外,还给他送去了毛笔、宣纸和卷轴等给他带来惊喜的意外之礼。原来在上一次探访中,工作人员了解到源源对书法的爱好。
对于残疾儿童而言,康复只是起点,接受教育和掌握职业技能才是未来立足之本。在定西市安定区特教学校,每年都会有教师在项目的资助下到一些专业机构或先进院校进行管理和教学的培训,以提升特教教师教学技能与特教办学品质和管理水平;在项目援建的烘焙坊里,患有自闭症和听力残疾的孩子们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其乐融融地制作糕点。这种孩子们喜欢的手工制作方式,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精细操作能力,更能为未来就业掌握一技之长。
在定西、宝鸡、荆州3个项目点,该项目援建了5、6个烘焙坊,荆州点的烘焙坊已经可以承接外卖。此外,项目还在几个点分别资助了陶艺、缝纫、洗车、家政服务、小超市等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场所。
如果将这些残疾儿童比作是散落在外的风筝,残疾儿童助养项目则是那根无形的风筝线,牵引他们蹒跚着滑翔、起飞。
全方位:你的笑容是我最大的满足
对于一些深度贫困家庭而言,对残疾儿童的救助仅仅局限于孩子本身显然远远不够。
“我刚到定西入户探访的时候,看到的情形外人难以想象。很多残疾儿童家里不仅家徒四壁,而且千疮百孔,唯一的‘电器’恐怕只能算是电灯了。”常达说,“在这样一个连正常居住和生计都难以满足的家庭里,就算有人出钱给孩子治病,也无法让他们顺利康复和成长。”
正是基于标本兼治、给残疾儿童营造一个更好成长环境的考虑,项目除执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特教学校教育提升”“康复中心设施改造”外,另有“家庭环境设施改造”“家庭就业生计改善”两大执行方向。
源源家正是项目全方位救助的受益者。源源的两个姐姐和他都遗传了父亲的先天性听力障碍,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是已46岁却为了这个大家庭一直单身的三叔。
但因源源奶奶和二叔相继住院、病逝,后来又带着源源治病,三叔也无暇他顾,一大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住的房子摇摇欲坠。
项目办在了解情况后,于2015年为源源家发放1只种公羊,5只母羊用于发展养殖。2016年资助其4万元修建新房。在源源家准备在原址盖房搬出不久,旧房在一场雨后垮塌。
此次去定西探访时,源源一家已经搬进新房。虽然依然是家徒四壁,但房间结实、明亮,源源也有了用自己的书法作品“装饰”的独立书房兼卧室。当初的6只羊经过繁殖,每年能出栏20多头,增加一万多的收入。
谈到现状,说起过去的艰辛眼眶泛红的源源三叔终于有了笑脸:“总算能喘上一口气了。”
据悉,目前项目已为127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危房、家居无障碍、净水等硬件改造,为151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养殖、种植等产业就业帮扶。
常达说,项目开展6年来,他最欣慰和最满足的时候,就是目睹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着他们所希望的改变,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日益开朗的笑脸。
为“折翼天使”修复“翅膀”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共有0-14岁的残疾儿童逾800万,其中0-6岁的残疾儿童超过160万人。这些孩子的现状和未来让人牵挂。
但在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家庭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加上所处区域康复医疗资源匮乏,造成这些孩子走不出来、无缘康复的困境。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2012年发起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正是聚焦精准扶贫和残疾人康复两大重点领域。项目实施以来,累积受益残疾儿童及残疾人家庭超过10万人次。
在定西市安定区特教学校座谈时,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秘书长张雁华谈到了该项目的几大特点。
一是项目设计聚焦残疾儿童的需要,充分体现了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安排。二是起到了撬动政府资源的作用,如在危房改造方面,政府提供配套。三是在募集方式上,先行先试网络筹款。近几年通过网络平台筹集善款7700多万元,逾千万人次参与捐款;四是打造了有能力、有爱心的执行团队,为项目未来在全国铺开成功探路。
但这种“深耕细作”的模式,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需要有能长期坚守和愿为残疾人事业奉献的耐心和爱心,对执行团队的专业性、运作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因此,常达称,他希望能建立资助型平台,让有志于扶贫助残的社会服务机构能在统一、规范的管理下来运作,形成助残公益生态。让目前集善残疾儿童助养项目的“星星之火”,能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让800多万“折翼天使”都能拥有腾飞的“翅膀”。
对于这些残疾儿童而言,他们是不幸的。但生于这个时代,他们又是幸运的。正如小峰朗读的童话故事所言:“冬天终于过去了,太阳温暖地照着大地。春天来了!”
这个“温暖的太阳”不只是存在于童话故事中,还来自于全社会的爱心汇集。
下一篇:你期待报刊亭华丽变身吗?
责任编辑:FRT136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