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社会 经济 快讯 文化 时尚 女性 科技 汽车 综合 快报

文学的最好出路不应该是“触电”而是归于文学

2022-03-17 09:50:11 来源:辽宁日报

电视剧《人世间》的热度还在上升,连带着原著小说的销售量也上升了,势头甚至比2019年小说获得茅盾文学奖时还要猛。作家梁晓声也因此频频出现在短视频和新闻报道中,而上一次关于他的热搜还是在多年前,他给文化下的一个定义:“根植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多少感到一丝悲哀,文学被看见,是因为它“触电”“触网”,作家被看见,是因为一句可以用到鸡汤文里的名言警句。但从乐观的角度来说,这又是一件好事,正如有评论者所说,《人世间》的成功是“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

这确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现象:影视创作乐于借助名家名作,金庸的作品如此,四大名著更是如此。而当代作家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成了一种荣耀,能否被反复改编和拍制,也成了判断一部文学作品优劣的一个标准。网络小说更是影视剧的热门选题,不能被影视公司盯上,都没有资格叫作大IP。图书销售也多以此为卖点,书的腰封上经常会写着“某某著名演员主演影视剧原著小说”的字样。

可与此同时还有另一个不争的事实:优秀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成功者十不及一。自称为“原著粉”的网友,往往把责任归咎于编剧。但编剧是怎么想的呢?初读小说《人世间》时,我曾经觉得它无法被改编成影视剧,因为它里面涉及的历史背景过于复杂,关于人性的描写又过于尖锐甚至有些阴暗,很难被影视剧的观众所接受。但在电视剧《人世间》的编剧王海鸰看来,原著小说的复杂和尖锐恰恰给优秀的编剧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在日前中国作协为电视剧《人世间》举办的座谈会上,王海鸰说:“我想借电视剧的成功加强对小说《人世间》严肃文学属性的强调。严肃文学的根本是人性的真实,越真实越可信,可信才动人。作家们大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广泛的推介,影视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如果有了急功近利的动机,小说很难写好。迎合没有出路。”

由一位影视剧编剧来提醒作家重视严肃文学的属性,这事太让人感慨了。关于严肃文学、纯文学、通俗文学、网络文学等概念的辨析以及高下的争论由来已久,也说来话长,简单几句话辩不清楚。但既然都叫作“文学”,那就必须遵从文学的基本概念——“文学即人学”。用文字去还原一幅照片或者构筑一个清晰明了的物理空间,并不是文学的终极目的,与手段丰富的影视语言角力,更非文学所长。文学要做的是,要去透视人心、洞察人性,去反映人与时代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在极端处境下的内心挣扎和艰难抉择。这是文学的功能,也是文学的优势和立身之本。

曹雪芹写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没人能画得像。沈从文笔下“细眉长眼”的女子,描述过于笼统。鲁迅写阿Q,甚至连名字都不认真起。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们的作品被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品味,从各种角度去解读,用各种艺术手段去再现。

所以,文学的最好出路不应该是“触电”,而是让文学的归于文学。(高 爽)

上一篇:“闭馆不闭展”!辽宁各博物馆“云上”看展

下一篇:五音戏《追梦长歌》取消线下演出 盛京大剧院推出线上导赏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