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北方小年,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首次通过线上以讲座的形式与广大学子和网友畅谈藏在年里的文化习俗。
冯骥才说,“年”背后蕴含的是文化。人们对年的情怀和期许太深,对来年生活的期望太切,为了满足年心理,大量应时的物品全冒了出来,比如春联、福字、年糕、剪纸、年画、花灯、给老人戴的绒花、给孩子的压岁钱等。冯骥才特别提到年画,他曾牵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年画的普查,发现大大小小40个产地,收集到年画数据库里一万多种年画,“这恐怕还不到民间年画的百分之一”。年画里有大量吉祥图案,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再如春联,冯骥才提到敦煌藏经洞里曾发现一副唐代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从那时至今1200多年,出现了不知多少名联佳句。围绕着年产生了无数创造,而这些创造都来自人们对生活的情感。冯骥才不由得感叹:“我们中国人太会生活了,把一个自然的日子变成了文化的日子,使故乡故土故人都升温了。”
冯骥才说,维也纳是用音乐过年,天津是用画过年、用艺术过年。他表示,时代不同,过年的习俗也会随之改变,不过人们祈福的心理不会变,“不管细节怎么变,只要不断有新的创造,我们的文化和民俗就会充满活力,跟我们的生活连在一起”。
讲座临近尾声,冯骥才又从密集的年俗文化创造里举了一个例子——福字。“它就像个灯泡,平日里显得很平常,可一到过年就通上了电,变得光芒四射。没有人能够拒绝福字。”说到福字,冯骥才想起很多年前曾与敬一丹一起逛天津的年货市场,发现一种指甲盖大小的小福字。“于是我让敬一丹猜一猜,这种小福字用在哪里?她说,一定是用在新东西上。她猜对了,是贴在电脑上的。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民俗是老百姓创造的,只要人们过年的心理不变,在不同时代就会与时俱进,不断产生新的创造。”
冯骥才最后讲道,因为疫情可能不少人不能回家过年,但只要有年的盛情,无论碰到什么情况,大家就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加以应对,“我们能够创造出各种方式,把年过好”。(高丽)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