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景区插上科技的翅膀,会舞动怎样的市场风潮?近年来,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从制度保障、研发转化、应用推广、场景打造等入手,主攻熊猫国际旅游、世界遗产旅游、医疗旅游三大产业,着力引进科技装备型旅游项目和数字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众所周知,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内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两个大熊猫基地等等。近年来,成都融创文旅城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和标杆性景区景点的加入,更是为科技赋能旅游写下了生动的注解。
老景区有了文旅新地标
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四川省都江堰市,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和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而闻名遐迩。科技的发展助力都江堰市扭转了多年来“一日游、不过夜、低消费”的旅游困境。成都市民李波每年会不定期带家人到青城山爬山,当天晚饭后即返蓉。可是从去年开始,儿子一到都江堰就不愿意回家了。2020年9月,成都融创文旅城全面投入运营,水雪综合体、室外主题乐园、星级酒店群……极大地丰富了青城山、都江堰的旅游内容,形成“全年龄段、全家庭成员、全天候、全文旅业态”的区域旅游体系。据了解,这是中央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以来四川首个投运、投资最大、业态最全、科技运用最多的大型文旅综合体。
李冰文化创意旅游功能区提供的数据显示,成都融创文旅城采用了全球技术领先的旅游装备,广泛运用于各大业态,其中A级游乐设施占总设施的30%,B级游乐设施占总设施的37%;拥有进口游乐设施8台,占总游乐设施的30%,打造了一批在国内具有领先性、唯一性的游乐项目。
成效立竿见影。成都融创文旅城自试营业以来共接待游客约2000万人次,带动该片区常住人口、就业人口分别由2019年的7万人、3.3万人增长至目前的10万人和5.7万人。
保障旅游科技深度融合
谈及旅游和科技的融合,“首先是制度保障。”都江堰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都江堰市建立了景区协调联动、实时管理体系,依托高校和企业资源,构建形成专家辅助决策、项目建设监理、综合效益评估与责任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智慧景区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同时设立了都江堰市数字化信息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景区信息化建设、应急指挥调度、游客咨询投诉、求助受理处置等。此外,区域内的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还制定了《数字青城山—都江堰总体规划》《智慧景区建设行动计划》,并牵头制定了四川省地方标准《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基本要求与评价》,有力推进资源保护数字化、经营管理智能化、产业整合网络化。
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在加大研发投入方面也是不遗余力。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通过组建智慧旅游创新研究院,开展智慧旅游应用场景的融合创新试验,先后与9家旅游科技类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累计投入1138万余元,共取得旅游科技类发明专利6项,科技成果在旅游领域的交易合同数量达18个、交易合同总金额达4800万元。在成果转化方面更是孵化了多款应用级智慧旅游产品。
不同于传统的景区管理,如今,在青城山—都江堰景区,人工智能、5G、GIS、热成像、视频分析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推出的各类虚拟旅游产品、沉浸式旅游产品等极大地丰富了科技旅游产品和业态,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
2亿人次隔空对话“李冰精神”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内外知名风景名胜区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拥有一席之地?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用上了科技这个利器,把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作为推动科技普及化、教育化、效用化的重要途径,在新时代迈出了新的步伐。该功能区充分借助虚拟现实技术、8K直播、电子展示等手段,利用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尝试对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代表的科技性景观景点进行宣传和讲解。
数据显示,仅今年端午节,全球共有474.9万名网友通过“云上端午·智游天府·走进都江堰”方式齐聚云端游览都江堰景区,近3年来,累计有2亿人次通过网络渠道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治水原理、感悟 “李冰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下一步,都江堰市将围绕建设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构建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面向文化和旅游科技前沿,持续推动科技全面融入文化和旅游生产、消费的全链条、各环节,全面赋能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治理方式创新,开发一批数字化、科普化文旅新场景,打造中国西部文旅数据处理中心和信息集散高地,走出一条世界遗产赋能的科技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王雪娟)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