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集中描写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创建全过程的电视剧,因为春节排播停更之后,竟然在网上被广大青少年群体不断催更,而且一经复播就立即登上微博热搜——即便是在《红海行动》《湄公河大案》《人民的名义》等主旋律影视剧已经一再大获成功的情况下,《觉醒年代》的热播依然具有不止是行业性的节点意义。
该剧自2月1日在央视首播以来,就领跑各大卫视黄金时段电视剧收视率榜单。继《大江大河2》《山海情》等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收视、口碑双赢之后,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目的《觉醒年代》以高超的艺术性、思想性等特质,极大地拉近了主流文化与青年文化的距离,赢得了广大青少年群体的热议和肯定,这其中的因由显然值得深入探究。
一次带有集成式意义的美学突破
世纪之交,在我国有线电视逐步实现全国范围的普及、省级电视台综合频道完成全部卫视上星之后,相继出现了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的电视剧《红岩》,200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时的电视剧《长征》《日出东方》,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时的电视剧《开天辟地》等。
在消化了此前的经典作品、并初步完成主旋律在电视剧领域的奠基之后,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也开始向前摸索新的类型化模式。2007年的《恰同学少年》因为大胆起用了一批当时的青年演员,并果断吸纳了那一阶段的青春偶像剧的成功类型元素,不仅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更新了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范式,也直接影响了《中国1921》《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此后一批电视剧创作,并为当下的此类影视剧奠定了良好的行业基础。例如,《觉醒年代》中的于和伟,就在《中国1921》中同样扮演过陈独秀这一角色,剧集中的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易群先等青年学生的选角,也明显继承了《恰同学少年》的成功经验。
只有以这样的历史景深,才能更为清晰地看清《觉醒年代》的节点意义。正如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一川所说:“像在《觉醒年代》中这样,紧密依托《新青年》杂志的传播轨迹,将多种多样的人物和事件共同组合成一幅完整而又多元、多元而又归一群像的作品还是第一次见到,称得上是一次带有集成式意义的美学突破。”
这种集成式的美学突破,首先体现在剧集的正剧立场。面对线索如此复杂的历史横切面,《觉醒年代》既没有像此前一些同类题材剧集那样在表达相关理念的时候,过于集中在理念本身,表现形式也相对单一,无法有效吸引广大青少年群体,同时也克服了此前一些影视剧为了收视率而对革命历史题材“三国演义”式讲述的痼疾,即便是在电影范畴中可能也只有《大决战》三部曲等少数作品可以与之媲美。
其次,在具体的拍摄和制作上,《觉醒年代》调用了大量在电视剧中并不常见的电影的制作手段,非常熟练地将版画、蒙太奇、超现实、通感等艺术语言有机地纳入到了剧集的影像结构中,既将复杂的历史线索予以写意的视觉呈现,在表意方式上也实现了自成一派式的创新,在国内电视剧中罕见的大量的多机位拍摄则最大化地传递出了演员、道具和场景的细节。
再者,剧集在高度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于历史细节有着几近极致的描摹,无论是室外街景、室内布景、服化道,还是台词、表演、场面调度,包括诸多配角甚至群众演员,都做了非常细致、扎实的工作,鲜活地再现了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北京大学等场景,事实上已经超过了中国电影的中上等水准。
一次实现传播力拓展的类型创新
除了上述特点之外,对于我国影视行业而言,这种集成式意义的美学突破,还有着更为清晰的横向对照,对于主旋律的“破圈”也有着更为深层的影响。
以历史人物、家族和时代的横切面为主题,并且尊重史实、艺术严谨的长篇电视剧,在创作脉络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文学史上的多卷集长河小说,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被认为带有鲜明的长河小说特点。20世纪60年代,日本广播协会即NHK开始每年制作一部类似长河式小说的长篇电视剧,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长河剧(大河与长河同义,仅为中日两国翻译差异)。
正如同长河小说已经奠定了自身的文学史地位一样,大河剧在世界连续剧舞台也一样有着自身清晰的定位,即无限接近长河小说的、几近正史视角的长篇、多卷集的连续剧。尽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电视人也尝试过拍摄大河剧,但日本电视界通过长年不间断的实践,完善其艺术形态,将其发展成了一种成熟的类型样式,不仅在表现和传播日本从战后至经济腾飞并一直延续到当下的日本国家主流意志方面,具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并在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甚至国际上都颇具辐射效应。
大河剧在起步阶段多为古代题材,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触及近现代题材。2019年,为了配合东京奥运会,日本广播协会拍摄了力图表现日本从参加到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全历程的大河剧。
回到《觉醒年代》,笔者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我国青少年观众在观看相关视频网站播放该剧时所发的弹幕,一再提及该剧与大河剧的相似之处,充分说明此种艺术类型尽管还并不被主流文化所十分了解,但在我国90后、00后群体中具有潜在影响力。考虑到其对于凝聚文化共识、塑造族群意识、增强身份认同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长期的作用和影响,来自青年一代观众的反应尤其值得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世纪之交开始,我国电视剧的创作和生产,也出现了《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等与大河剧类型相近的优秀剧集,但古代历史题材偏多,革命历史题材还没有实现有效的类型创新。从2001年的《长征》《日出东方》到2009年的《解放》《人间正道是沧桑》,献礼剧等主旋律影视剧开始试图触及对于重大革命历史的大河剧式的类型表达,但总体而言仍多集中为《红岩》《敌后武工队》等革命历史传奇或《恰同学少年》《中国1921》《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试图吸收新世纪青春偶像剧的成功类型元素的尝试。
因此,《觉醒年代》的节点意义,也就显而易见。即我国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影响,在连续剧领域又实现了新的突破。我们已不仅可以推出《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这样的古代历史题材,以及《大江大河2》《山海情》这样具有强烈代入感和感染力的当代题材,《觉醒年代》的成功,标志着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域我们还完成了大河剧式的类型创新。这种突破和创新的意义,不只是艺术性、思想性上的全面提升,更有主旋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进一步 “破圈”,直接赢得了来自广大青少年群体的热捧和认可,既真正实现了主旋律的题中之义,对于中国影视剧乃至中国文化的新一轮“走出去”,也都极具深远的标杆示范意义。(孙佳山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上一篇:如何让阅读成为“最强周边”?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