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蝶变归来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将重新对公众免费开放。
从1月2日开始,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进行全面改造陈列。这次动静非常大, 因为2009年9月28日,是它的出生日,走过11年的它,需要一个仪式,一次新生。
这座博物馆,因一艘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而生。如今,这艘停靠在湘湖边8000年的“船”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前几天,钱报记者独家探班。
扩大近一倍的常设馆
“船”的外形没有变,但“船舱”内部全部推翻重来。我们如今看到的,是一艘新船。
跨湖桥文化距今8000年,它的几个“最”,先了解一下——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漆使用、世界最早的独木舟、中国最早的草药罐、中国最早的慢轮修整技术、中国最早的水平踞织机、南中国最早的玉器、南中国地区最早的家猪。
常设展厅从原来的680平方米扩展到1200平方米。韩海英副馆长告诉记者,馆内能看到的文物数量,从十年前的150多件(组),一下子增加到了300多件(组),多了一倍。跨湖桥遗址压箱底的宝贝,各种镇馆之宝,终于可以拿出来了。
如何讲好一个8000年跨湖桥人的故事,展览走了这样一条逻辑线:考古发现——生活——艺术——精神——延续。
一开场,便是考古发现——跨湖桥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这次专门动用了一个单元的篇幅,把三次发现的全过程说得清清楚楚。而新增的第五单元,讲的是文明的交融。也就是说,跨湖桥人把他的兄弟姐妹都带出来了。
跨湖桥文化在浙江史前文化谱系中,上承上山文化,下启河姆渡文化,从而建立起浙江区域文化的多元新格局,将深入研究中华民族文化文明史推向更高的层次。比如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有什么关系?从器物的对比中,你可以发现很多秘密。
从古人那里学会木匠手作
展览的重头戏,当然是跨湖桥人的吃穿住行。
我们都知道,跨湖桥人的木器,是他们的代表作。怎么讲好木头的故事呢?
跨湖桥遗址目前共发现了14种木材,其中9种木材的“样品”,钉在墙上,每种木材可以做成什么工具,一一对照,比如桑木用来做弓、柄、铲、杓、盘等等,而松木,适合做舟、板、锤、梯等等。
跨湖桥人知道利用木料的心材,可以防止木器开裂,做出更高硬度和韧性的器物,利用漆的特性可以对木材进行装饰和修补。展览中,这些怎么利用木料心材的小细节,也一一用线绘的方式做了详细的过程说明。
看完,等于上了一堂木匠手作课程,能深切体会到跨湖桥人对木材的选择、分类、加工方面的技术已相当发达,符合现代科学标准。
光看光讲还不够,跨湖桥人的工具好不好用,还得自己上手。这次改陈的另一大亮点,就是互动区多了,比如在一块大木头上动手试试,秒懂。
再走到展示陶艺的下孙遗址板块——一处陶器作坊,展示墙上有四个小洞洞,我刚要走开,设计师突然叫住了我,让我凑近小洞往里看,里面别有洞天。
跨湖桥人做的陶器就藏在里面,下面附以详细说明:
“我们叫它探寻式展览,故意不让你全部看到,让你自己过来,自己去探索,去发掘。”这是设计师留下的小心机,而且每个单元都有。
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本来就是年轻态的,他们的科学精神,对生活的享受,在全新的呈现方式里,娓娓道来。3D打印体验装置,沉浸式体验,光是新媒体屏幕,就增加到近30块。
还有几部为了展览重新拍摄制作的影片,千万不能错过。推荐其中一部片子,关于古代到现代蒸锅的演变,我是站在一面圆形玻璃前看的。
设计师说,这次动用了一种前沿展示方式——高晶电子芯片玻璃,在透明玻璃上成像,目前在省内博物馆用到的还很少。
独木舟终于有伴了
最后是重量级的镇馆之宝,它怎么样了?
世界上迄今保存最早的独木舟——跨湖桥独木舟,6.5米深的湘湖水下,它仍停泊在最初的地方。
不过,独木舟的家,升级换代了。这个展厅,如今叫跨湖桥遗址原址保护展示厅。
星星点点的灯,如梦如幻,好像来到了岸边,连栈道围栏也从木桩改成了玻璃,影影绰绰。如今,独木舟的边上,还停着一艘独木舟的复原舟,1∶1复原,曾经下海航行。更重要的是,栈道两边增加了跟独木舟有关的遗址信息的展柜和展板,相当于又开了一个关于独木舟的主题新展。
从2002年独木舟出土后,快20年了,工作人员一直在对它做原址脱水和科技保护,独木舟也一直住在恒温恒湿的玻璃房里,边保护边向公众展示。
普通玻璃升级成了更高级的低反射玻璃。韩海英说,这种低反射玻璃拍照不会有反光,抗压,但平时的维护也不能用一般的抹布去擦,必须用手帕那么小的擦镜布。
看完独木舟,还有兴趣的人可以在这里慢慢逛。就连柱子上,都暗藏了考古的知识。(马黎)
上一篇:苏轼的“朋友圈”是什么样的?
下一篇:戏剧界白金CP带来“干净的幸福”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