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不行,合格也不够。”这是杨永修在数控试制加工中始终坚持的理念——将技术做成艺术,将细节做到极致。
1987年出生的杨永修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高级工程师。2010年参加工作以来,凭着一股韧劲,他的技艺不断提升。
杨永修说,发动机缸体上有100多个孔,许多形位精度皆需控制在0到0.02毫米之间,“我们已将精度控制到0.01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4到1/3”。
12月7日,在一汽集团研发总院试制所数控加工中心车间,记者见到了杨永修。年轻的面庞,淡淡的笑意,说话谦和,走路带风。
车间的刀具架上,陈列着百多件刀具。杨永修从架子最下面取出一个长相独特的大家伙,细细长长的螺杆足有尺把长。
“当初没少吃它的苦头。用得好它是枪钻,用不好简直是子弹。”整整两个月,杨永修专心致志,苦练不辍,终于拿下了这门技艺。
“钻研、认干、吃苦”,师傅董立忠这样评价杨永修,他不会的,不弄通弄懂不罢休,白天没搞明白,晚上不下班。
现在,杨永修已成为数控界有名的多面手,能够熟练操作不同数控系统、具备多款软件编程及多台数控设备操作和复杂刀具设计改制等技能。
近年来,杨永修主要承担红旗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变速箱及底盘等核心精密零部件的数控加工工作,先后完成了30余项国家级、集团级重点项目的试制任务,累计攻克130多项技术难题。
“听机床的声音、摸产品平滑度,我能够判断出机床的运行状态。”站在数控操作台旁,杨永修说。
2010年,杨永修从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毕业后,被分到数控班组当工人。
“第一次拿锉锉锤子,磨得手都是大泡。”杨永修笑着说,但他并不觉得苦。
动手更要动脑,毕业一年后,杨永修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必须有前瞻性,才能跟上时代。”
刚开始,面对机床系统知识、各种编程软件,杨永修感觉像在看天书。笨功夫就是好方法,他拿出笔记本一页页抄、一本本抄。问题一个个解决,成果一个个出来。杨永修在研发一线工作中总结技术资料23篇,累计获得国家专利18项。
几年前,一次偶然的外出学习机会,他发现某个型号的数控机床,在精度调试上还有上升空间。他潜心研究,专门就此发表论文,提出可能性解决方案。
去年,恰巧单位引进了这种设备。之前的研究派上了用场,全心钻研一个月后,杨永修提炼总结出全新的三步操作找正法,使得转台调试效率提升70%以上,精度达到0.012毫米以内。
“沉下心来,做好做实,不断创新。”杨永修说。
杨永修的徒弟丁园2020年获得全国首届多工序机床操作调整工比赛二等奖。他说:“修哥经常加班,既言传又身教,我们都佩服他。”
一汽集团研发总院有设计、试制、试验3个重点环节,试制属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精度要求高、技能要求高、复杂程度高、技能切换频率高,批量小品种多,对适应能力有特殊要求,几乎每天都要尝试新的工作。
传帮带是现实需求、是责任,也是传统。这些年,杨永修积极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的示范作用,成立了杨永修数控加工师徒工作间和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项目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三大方面,开展快速试制、集成制造等多项试制技术研究,培养了一批高技能人才。自2016年以来,工作间累计培训710多人次,自主解决技术难点60多项,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级荣誉23项,为集团公司培养、储备了更多技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
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杨永修一路奔跑,成就了自己,也成了别人学习的榜样。
不少学校请他去讲课,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杨永修总会讲他自己总结的“三心”:保持上进心,人生才有更多路可选;坚守责任心,路才能越走越宽;葆有一颗恒心,才能一路坚持直至成功。
上一篇:生育假延长 你家准备好了吗
责任编辑:FRT136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