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69岁的阿伯,平时患有便秘,近期出现腹痛,在家人陪同下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做肠镜检查。检查结果发现,阿伯的大肠长出了肿物,长度大约5厘米,进一步病理检查确诊为结肠癌中期。家人很疑惑,“平常只有便秘啊,并没有别的症状,为什么一检查就是肠癌中期呢?”专家表示,肠癌的发生一般需要7-15年的时间,但是因为老伯之前从未做过肠镜检查,导致本来很好处理的息肉成了漏网之鱼,最后变成了癌症。
肠癌形成缓慢 关键在早诊
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457万例,其中结直肠癌55.55万例,占12.2%,排名第二。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其中结直肠癌28.62万例,占9.5%,排名第五。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康宜兵主任中医师介绍,结直肠癌的病因尚不明确,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都可导致肠癌。近90%的结直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此外,炎症性肠病相关的异型增生也会导致结直肠癌。
肠癌的形成缓慢,肠癌的发生一般需要7-15年的时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如果在息肉,包括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阶段进行治疗,5年的存活率可达100%;如果在Ⅰ期肠癌阶段进行治疗,5年的存活率可达94%;如果在Ⅳ期肠癌阶段进行治疗,5年的存活率只有11%。
所以,早期结直肠癌的最佳早诊阶段在息肉阶段,包括腺瘤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康宜兵表示,结肠镜是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其他的筛查还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结肠CT成像技术、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等。粪便潜血试验灵敏度低、容易受饮食和药物影响;结肠CT成像技术无创伤、灵敏度较高,但是需要严格的肠道准备、放射线辐射风险等;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成本较高,应用尚不成熟。
哪些人群需要进行检查呢?
康宜兵表示,符合下列任意一条都需要定期筛查:年龄50岁以上;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本人有癌症史;排便习惯突然改变等。
符合以下任意2项也需要筛查: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等。
康宜兵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都应该做一次肠镜检查,若没发现问题,以后可以每10年左右进行一次肠镜检查。若检查时发现有息肉,切除后的前3年应该坚持每年复查一次。
克服认知误区 肠镜变轻松
要提高筛查率,除了医生必须重视筛查,患者也要克服认知误区:
1.认为肠镜没必要做,粪便检测、肿瘤标志物能代替胃肠镜。其实,粪便潜血、肿瘤标志物阳性也不一定有肿瘤,阴性也不是肯定没有肿瘤。
2.认为做肠镜很痛苦。肠镜检查过程中,可能有腹痛、腹胀等症状,但大部分患者只要配合好医生操作,不舒服的表现一般较轻。
3.认为肠镜会损伤肠黏膜。其实,只要是熟练的内镜医生操作,一般对黏膜不会造成损伤。
康宜兵表示,对疼痛比较敏感的人群,可以选择无痛肠镜,其优点是睡一大觉就可以完成检查,医生看得仔细,操作风险也会降得更低。其缺点是做完之后会有点头晕,此外,价格也会稍贵一点。(张青梅)
下一篇: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
责任编辑:FRT136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