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社会 经济 快讯 文化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快报

特色书店能否迎来新的可能?

2020-01-06 16:14:42 来源:解放日报

在上海,曾有一大批专业书店、特色书店活跃一时。音乐书店、建筑书店、艺术书店、旅游书店……它们是这座城市文明史上不可忽略的标记,也是众多爱书人曾经的精神灯塔。

近来,一爿以诗歌为主题的书店,在皋兰路一座历史建筑中重装亮相。它的热度似在情理之中,却也开启了一场新的讨论——在书店价值重塑与模式重构的大背景之下,主题书店、特色书店的新生,是否迎来新的可能?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汤惟杰是一位资深爱书人。走访各种大小书店,是他环游世界过程中必做的功课。在他看来,主题书店、特色书店的最好未来,是成为其所在城市的文化温度计、风向标、前哨站。但若想实现这一愿景,考验着书店的运营者,更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心量与智慧。

诗歌热退潮是一种理性回归

解放周一:前些年,城市中小书店的生存境遇算不上好。在上海,近年来也有一些为人熟知的大小书店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城市的一段记忆。这大概也是此次的思南书局·诗歌店重装问世前无法回避的一道思考题。不过,仍有很多爱书人好奇,作为世纪朵云系列新型实体书店中的第一家主题书店,为何会以“诗歌”为主题?

汤惟杰:我只是从个人的角度尝试做一个解读。一方面这跟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有关。上海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都市之一,有非常可观的文学阅读人口。另一方面,在各大文学类型中,诗歌一直被认为是文学当中最精粹的部分,在广大文学读者的心目中长期处于顶尖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讲,小而精的诗歌领域很适合被书店作为一种纵向分布的垂直领域来打理和经营。作为文学当中最精致的那个部分,诗歌也比较容易触发做一个小而精、小而美的书店的想法。

解放周一:很多人至今记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会写诗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掌握了文学精华的人。在当时的大学校园,擅长写诗的人往往会令人敬佩。但这道风景,近年来已经看不大到了。

汤惟杰:在过往的一二十年里,阅读和写作诗歌的人群在当代人群中所占比例明显地缩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严格来说,这个现象的前面得加一个限定。那就是,这个现象主要存在于当代诗歌的阅读和写作领域。我们不要忘记,中国是一个有着非常深远悠长的诗学传统的国度。正因如此,才有类似《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收视热潮。它的热度和受欢迎程度恰恰证明,古典诗歌的读者基础还是不错的。

三十年前,当代诗歌阅读与写作处于聚光灯之下。但回过头去看,这一现象就跟那个时代一份文学杂志一期可以印200万份类同。它和当时的文化生活选择不多、文学口味比较集中有关,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繁荣。

时至今日的退潮倒是有一个好处——说明我们今日的阅读人口在文化趣味上,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且当代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了正常的范围。

诗歌书店受热捧值得庆祝

解放周一:也许,也是关注到了曾经那股诗歌热的退潮,此番诗歌书店开幕立了一句主题词,叫做“献给无限的少数人”。这句话您如何理解?小而精的主题书店、特色书店,是否注定献给“无限的少数人”?

汤惟杰:“献给无限的少数人”是西班牙诗人希门内斯为自己的一本诗集书写赠言时留下的句子。这句题词经常被诗人、诗评家拿来,为新诗遇冷作辩护。

这句话很有意思,可以做很多阐发。首先,它肯定了诗在一定程度上是面向少数人的,但是,这个少数人可以是“很高级”的少数人。他们优秀、有很强的文学感受力、在文学读者群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他们又始终存在于一切时代。同时,“无限的少数人”可能也包含了这样一层意思——诗如果被这些人接受,便能发挥出无限力量。

把视野拉回当代,人们的文化品位似乎被大众媒体、被很多商业化因素变成了一个均质化的东西。但恰恰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上海开了这样一家面向无限的少数人的诗歌书店。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这都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任何一座城市,只要它有更多的文化空间可以面向各种“无限的少数人”,应该说,它就获得了某种文化上的成功。较之其他城市,它会更有活力。

事实上,我们身边并非没有出现过其他规模的诗歌书店。它们更多以小店的形式存在,由诗歌爱好者自发组建。只是,由于租金和租期等原因,大都市中小书店的经营经常会面临变动。这些小书店的兴发与存在或许处处遇难,但正是它们不断为爱好者们提供宜人的交流空间,留住、维护着诗歌爱好者群体,才能支撑像思南书局·诗歌店这样相对大的机构更长远地发展下去。忠实、成熟、不断壮大的爱好者群体是主题书店的群众基础,更是后者得以进一步兴发的土壤。

“书店+”可以加什么

解放周一:您每到一个城市,总会去走访当地有特色的书店。有没有那么几家小而美的书店,触动您一去再去?

汤惟杰:今年夏天,我有幸再访伦敦。和前几次去伦敦旅行不同,这一次,我特地留出时间,拜访了当地几家比较有特色的书店。

哈查兹书店建于1797年,是伦敦最古老的书店。它位于时尚繁华的皮卡迪利大街,毗邻福特南梅森百货公司。走进这家英国皇家御用书店,墙上的皇室人物画像、伦敦老照片老地图格外显眼。底楼专设了一个橱窗,罗列了大量珍贵的作家签名本和珍藏版书籍。哈查兹书店经常举办文学沙龙和图书签售会,很多海内外读者为了近距离感受英国文化专程前往。

伦敦书评书店坐落于大英博物馆正门斜对面的一条小路上。它脱胎于《伦敦书评》,深耕《伦敦书评》读者、订户,却又不仅限于此。在伦敦书评书店,有高品质的文学畅销书,也有《伦敦书评》自编的丛书出售。在它的地下室,我看到与诗歌有关的读物摆满了整整一面墙。这一面“诗歌墙”所涉及的诗歌非常多元,有经典的,也有当代的,有来自英语国家的,也有来自非英语国家的。这一设置在其他书店很少看到。

被评为伦敦最美书店的东特书店建于爱德华七世时代,有那个时期的华丽装饰。这座优雅的三层书店以木头为主要建筑结构,温室般的天花板可以落下满片阳光,彩色的雕花玻璃也很有特色。

东特书店的另一特色是旅游书籍。在书店一层,与欧洲旅游的相关书籍按照国家名称有序分类。顺着木梯爬上书店二层,可以看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全部地区的分类旅游指南。如果想要找寻北美南美、亚洲澳洲或者更小众的目的地,要下到地下一层去翻阅。除了旅游书籍之外,书店还有一小部分关注生活方式的书,如美食手册、花圃种植手册等。书店以温馨的服务著称。无论去问什么问题,都会得到店员带着暖意的回答。走出书店,典型的伦敦西区景观映入眼帘,很有地方特色。

为了完成一位朋友交办的任务,我还特地去寻找了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的原型。查令十字街84号如今是一家麦当劳。门口一块铜牌上刻着: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原址就在这里,曾因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世界。好在,在这条一直以专业书店和二手书店闻名的街道上,曾经是伦敦最大书店的福耶斯书店仍然坚强地挺立着。在福耶斯书店,我为朋友买到了她心心念念的英文原版《查令十字街84号》。

现在,我们身边有不少书店以光鲜亮丽的形式吸引读者。它们一时间可以聚起不小的人气,但留得下来的,终究是做强了书店本质的那些。以上述几家伦敦书店为例,经过时间的洗礼,它们内部的产权结构也许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它们作为一家书店的核心部分未曾改变。所以,什么是特色书店?新型书店可以为自己立起怎样的特色标签?我想,所谓特色,可以是某个主题,也可以是某个人、某个景、某个故事、某条线索。但只有那些能坚持自己核心本质不变的特色,才可以真正得到延续、传承。

解放周一:当我们讨论书店未来时,除了它们在形式、结构、主题上的创新,活动形式也是一个创新点。您经常参加各种与图书、电影、文化评论有关的交流活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或建议?

汤惟杰:我们得承认,在上海,能有思南书局、朵云书院旗舰店、思南书局·诗歌店等新型书店的持续发力,离不开以世纪出版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国有文化机构的鼎力加持。问题是,书店建立易、运营难。怎样让这些新型书店得到有效的运营,为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持续带来益处,是最大的考验和挑战。

可以想象的是,随着诗歌书店的开辟,随着重量级诗人作家不断被请到上海,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资深书友慕名而来,大量有趣的文化活动将应运而生。以诗歌书店为例,它完全可以每年邀请若干作家、诗人担任驻店作家、驻店诗人。由于书店所在的建筑属于受保护的对象,受邀者无法住在店里,但他们完全可以在临近的街区住上两周或者一个月,自由地写作。慢慢地,这会形成一笔宝贵的积累。

我们还可以想象,未来,与诗歌有关的出版物在这里一览无余。这里有诗集,有各种海内外研究分析诗歌的著作,更有各种知名诗歌作家的传记。这里不仅仅是一处以诗歌为主题线索组织书籍的所在,更是一片令所有诗歌爱好者心驰神往的热土、一个出版社相关编辑的前哨站、一个城市文化的温度计、风向标。文学杂志书籍的编辑经常可以来这里了解读者动向、寻找编辑灵感,获取业界所需的一手数据。

说不定,二三十年以后,中国上海有那么两三位重量级诗人、作家,在谈起自己的经历时会说,“我写作生涯中有那么有趣的两页或是一个章节,就是在这里发生的”。这是我目前所能想到的诗歌书店未来最美的样子。(柳森)

上一篇:你知道吗?5000多年前的仰韶时代就开始育蚕制丝了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