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海外百余年的西周文物——青铜虎鎣。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
本报讯(记者 刘冕)昨天,青铜虎鎣(yíng)“专场”展在国博举行,从器形、铭文、功能、纹饰、器座等多方面全景式展现虎鎣的器物特点和流传历史,详细介绍对虎鎣的初步研究成果,呈现它从流失到回归的历史过程。
卷曲夔纹盉、虢金氏孙盘等相关文物一同展出。国博介绍,展览免费开放,观众无需单独购票。
虎鎣器形作侈口,方唇,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龙虎,是器物上明显的装饰特征:器物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伏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折沿,上有圆雕踞虎形装饰。一位讲解员说:“在X光下,可以看出盖顶有铭文和龙虎组合纹。如果凭肉眼很难看到这些。”
从便携式荧光能谱表面分析结果来看,铜、锡、铅比例符合商周时期青铜器成分特征,排除了锌铜合金的可能。国博副研究员田率介绍,从这件文物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特征来判断,它应该是西周晚期的器物,距今近3000年。
通过X-ray探伤分析,虎鎣保存完整,未见明显的后世修复痕迹。但器物盖与鋬上各有小环钮,原应有连链,现已失。
如此精美的青铜器,其实是一种水器,经常与盘相配合,作为盥洗之用。国博研究馆员于成龙介绍,这种搭配就像西周晚期盘与盉一样,因此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鎣就是盉的别名。“或者可以这样理解,鎣是盉的一种方言。虎鎣其实是俗称或世称,主要依据是流管上的卧虎造型定名。”
为了让观众更加了解“鎣”,国博还从馆藏珍品中挑选多件同类型或同用途的器物供观众一同欣赏。
展厅里,国博还特意为这件精美的文物搭配了紫檀云纹灵芝形器座,彰显其源于清宫旧藏的特殊身份。
虎鎣回家的故事,成为展览重头戏。1860年,英法侵略者占领圆明园,哈利·路易斯·埃文斯本人参加烧毁及抢劫过程,并将虎鎣据为己有。去年3月,国家文物局得知它将在英国拍卖,在基本确认为圆明园流失文物后,数次发表声明要求停止拍卖,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4月11日,“虎鎣”以41万英镑价格被拍出,其后,境外买家将文物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11月23日,虎鎣顺利抵达北京;1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向国博划拨虎鎣。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