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社会 经济 快讯 文化 时尚 娱乐 科技 汽车 综合 快报

北京市出台非遗条例:相关专业学费减免

2019-01-21 16:37: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获得“北京大工匠”称号的工艺美术大师陈令勇在进行花丝镶嵌。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间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教育的贯通培养,非遗相关专业实施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学校要将非遗纳入相关教育教学活动……1月20日上午,《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经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三次审议表决通过。

该条例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后继人才的培养、非遗的传播与发展等都提出了新的思路,对保护传承好非遗、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非遗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拥有126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1位,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同其他地区一样,北京市非遗传承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70周岁以上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约占40%,国家级传承人这一比例更高,后继人才数量严重不足。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介绍,首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项目,6位传承人平均年龄都已经70多岁了。“以北昆剧院为例,尽管开办了荣庆学堂、侯派艺术研修班来保护非遗,却仍觉力不从心。”杨凤一强调,这是一个长远计划。一位故宫修复师直言:“古有‘三十不学艺’的说法,现在招聘入职的新员工多是从30多岁才开始学艺,很多需要手眼配合的技巧再学起来困难很大。”

“许多非遗项目需要从娃娃抓起,等到大学毕业再入门就来不及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处处长张迁认为,要在保留传统师带徒模式的同时,顺应当今生产生活的特点,满足青少年全方面素养提升的需求,增加支持学校培养一些非遗项目后继人才的内容。

北京市出台的非遗条例将如何破解这一困境?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庞微说,要在保留传统“收徒传艺”传承模式的同时,通过现代教育体系拓展传承方式,促使非遗传承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以文物修复为例,全国待修复文物数量庞大,行业内相关人才奇缺,而大部分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具备直接进行文物修复实践的能力。2017年,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展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正式启动,学制和学籍管理按照“3+2+2”培养模式,前3年在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学习,为中职学籍;然后由联大培养两年,为高职学籍;再通过专升本转段,最终获得本科学历。

这种模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壁垒,学制上真正贯通;二是破除了技术人才速成之弊,锻造工匠精神。

非遗传承人还要不断充电。条例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后继人才及相关从业者参加研修、研习和培训,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技能水平、项目运营管理能力。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部门开展了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6年以来,原北京市文化局先后委托清华大学等8所高校,举办了京津冀戏曲传承人群研修班、京津冀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培训班等研修和培训班近30个,培训北京和全国各地、各民族传承人群学员近800人。

庞微表示,条例出台后,北京市将以传承人群的中青年骨干为重点培养对象,加强传承人群梯队建设,实施国家和北京市两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开展规模大、层次高、专业性强的培训。(贺勇)

上一篇:赢球庆生 张帅与搭档晋级澳网女双八强

下一篇:最后一页

责任编辑:FRT136

快报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