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重要载体,博物馆承担着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使命。
从春晚“只此青绿”舞蹈引发大众对故宫《千里江山图》的关注,到河南博物馆奇妙夜版的《唐宫夜宴》,再到各地博物馆大热的文创产品,创新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全新思路,也让那些“养在深闺”的文物“走入寻常百姓家”,焕发出了全新生命力。
2021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实施“博物馆+”战略、加快藏品数字化、加强科技支撑、优化传播服务等内容,为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指明了方向。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应以创新为引领,从文化创意、数字化发展、生活化和时尚化利用为切入点,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播。
一是以文化创意赋予博物馆文物新生命力。以创意为博物馆文物赋能,不断丰富其存在形态,拓展其展示形式,让文物的存在形态更加立体、鲜活、动人。“只此青绿”借助艺术创作,将静态的《千里江山图》用动态的舞蹈来呈现,在打动亿万观众的同时,也丰富了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存在形态,让故宫馆藏名画焕发新活力。借助文化创意,博物馆的文化IP转变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将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产品之中,充分发掘文化遗产的衍生价值,让大众在购买、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更好地感知、体味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
以文化创意促进文物活化,可以最大化扩展文物的文化传播效应,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文化创意让“有距离感”的馆藏文物以更加鲜活亲民的新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不仅拉近了大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也借由这种近距离接触激发更多人对于文物及其背后历史、文化、故事的探索热情。如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让大众体验到了在家“挖文物”的乐趣,也极大地激发了购买者对于文物的求知欲。由文创商品而引发的大众文化探索精神,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是以数字技术推动博物馆文物的永续利用。博物馆文物有其严格的保护要求,博物馆空间场地的限制,决定了多数馆藏文物无法全面向公众展示。科技的进步为博物馆文物的永续利用、全面展示提供了最佳契机。数字技术推动博物馆文物的数字化,形成了可永续利用的数字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已经形成了常态化文物数据采集流程、系统化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故宫已采集了超过64万件院藏文物影像数据,以及故宫总面积80%的古建筑360度高清全景数据,数字技术让馆藏文物都有了自己的“电子身份证”。
以数字文化资源为基础,博物馆的多业融合之路正在开启。博物馆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让众多文物资源以文化IP的形态出现,并借助产业融合,不断放大其文化传播和经济效应。“博物馆+餐饮”“博物馆+游戏”“博物馆+动漫”“博物馆+生活用品”“博物馆+美妆”“博物馆+金融”……博物馆文物的外延不断放大,其影响力和带动作用也在同步提升。安徽地质博物馆与完美世界联合推出的“恐龙旅社”动漫、国家博物馆与欧莱雅联合推出的“千秋绝艳”系列口红、故宫博物院与网易合作的手机游戏“绘真·妙笔千山”等,均呈现出博物馆文物活化后的广阔发展空间。
数字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形态,让文物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为全人类所共享。数字技术让文物的跨时空展示成为可能,“云看展”“云游”“全景游”、数字互动展等成为众多博物馆的标配。数字技术为那些无法到博物馆现场参观的人群提供了了解、探知文物的渠道。
三是以亲民、生活、时尚引领文物活化利用新方向。博物馆“活”起来,要与人民群众走得更近,要让文物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将进博物馆作为中小学生课外活动的常态内容,让数字博物馆更加深入人心。如福州将博物馆“搬进”地铁,打造“地铁里的博物馆”,武汉的省博湖北日报地铁站将24类省博物馆藏品以浮雕壁画形式进行呈现,让博物馆文物与百姓生活无缝衔接。
博物馆“活”起来,要与百姓生活亲密接触。要让博物馆里的文物通过文化创意等形式,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与之相见,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吸引、培养人民群众的文化注意力和品鉴力,使他们由爱文物进而爱生活。
博物馆“活”起来,要与时尚相携并进。博物馆文物活化要与年轻人的需求相结合,以时尚、品质、品位为引领,使博物馆文化产品成为年轻人高品质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国潮”主题、“盲盒”文化,还是品牌联名款,都是博物馆与时尚生活紧密衔接的代表,也是博物馆赢得年轻人的重要法宝。(吴丽云)
责任编辑:FRT136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