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陀山位于人口稀少的延庆西北部,那里常年人迹罕至、绿树成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天堂。走在山谷深处,清澈的溪水涓涓流淌,雄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远处高山争相矗立,仿佛一块等待后人书写的空中摩崖,一切如北宋名画《溪山行旅》一般,织出一幅如梦如幻的人间仙境。夏日的海陀山露营不知吸引了多少京城青年不甘的灵魂,因为那寂静如初的夜晚、满天繁星的夜空,仿佛画家梵高的《星夜》一般,带着我们的回忆飞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其实,这样的人间仙境,“神仙们”早就光顾过了。
传说早在秦朝时期,变仓颉旧文为隶书的伟大书法家王次仲就生活在今延庆西北山中,秦始皇知道王次仲的才华后,便派人去山中请王次仲,想让他去宫里写文书。但王次仲醉心书法,想继续隐匿山中。后来,秦始皇派士兵将其关在车中,要把他强行抓到咸阳。“囚车”走到山脚下时,王次仲突然从车中飞出,化作大鸟不见踪迹,只留下了两根羽毛。后人便把王次仲羽化成仙留下羽毛的山头命名大翮山、小翮山,翮就是羽毛的意思。据北魏郦道元所记,为纪念王次仲,后人曾在大翮山修建次仲庙,亦名王仲庙。《延庆州志》记:“佛峪山在州城西北三十里,下有温泉,盖即大翮山也。”佛峪山即今延庆佛峪口村北之山,佛峪山即大翮山,在小海陀山南侧。
王次仲羽化成仙让小海陀山充满了仙道色彩。继王次仲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很可能也光顾了小海陀山。他在《水经注》中详细记载了大翮山附近的山川地理,其引《魏土地记》云,大翮山上有大翮神,山的东侧有“温汤”,“右出温汤,疗治万病……此水炎热倍甚诸汤,下足便烂人体”。这与小海陀山附近的山水面貌完全吻合。佛峪口村北的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北侧有一温泉,今仍可用,此温泉很可能就是“温汤”。
饱有仙道色彩的小海陀山,还吸引到了丘处机的光顾。据《秋阳观碑》所记,因蒙古和金朝的战争,小海陀山附近遍布尸骨,大翮山羽士韩志久请长春真人丘处机“超度”。丘处机“登乎大翮之阳,览山川之胜……仰见居庸……而东背视大翮一带诸山……”让道士韩志久修建道观,并亲自赐名“秋阳观”。韩志久历时10年在大翮山修建好了规模庞大的秋阳观,常住道士70人,每年还给皇上进奉白米,是当时延庆地区最重要的一座道观。据《长春真人西游记》所记,丘处机在西域大雪山觐见完成吉思汗后,于蒙古太祖十九年(1224年)以77岁高龄“醮于缙山之秋阳观”(延庆古称缙山),这是丘处机第二次光顾大翮山了。“打醮”即“道教徒设坛念经做法事”。从西域回来心情甚好的丘处机还在秋阳观赋诗两首:“秋阳观后碧岩深,万顷烟霞插翠岑。一径桃花春水急,弯环流出洞天心。”“群山一带碧嵯峨,上有群仙日夜过。洞府深沈人不到,时闻岩壁洞仙歌。”从诗中可以想象古时大翮山附近遍布岩洞的奇异自然风光。
丘处机离开秋阳观后,他的得意门生、清和真人尹志平也来到大翮山秋阳观居住、修行。《尹志平道行碑》记其“退居缙云秋阳观”。大翮山真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连着两届全真教掌门都曾在此修炼。尹志平在秋阳观居住的3个月时间里创作了大量诗歌,有云:“名山曾度无穷数,不似秋阳一景幽。去岁真仙曾此过,今冬闲客也来游。又有《春日》:“秋阳地僻远皇州,未觉东君造化幽。莫讶春光来觉晚,和风咫尺到岩头。”又云:“我爱秋阳地僻,松岩来往人稀。不劳打坐自忘机,兀兀陶陶似醉。坐上有山有水,心间无是无非。朝朝常见白云飞,可以留连适意。”
道士在大翮山附近修行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根据延庆明代地方志书《隆庆志》所记,大翮山附近有“全真洞”,“今全真道人沈始阳居焉”,清时秋阳观附近的“八仙洞”仍有道士修行。今小海陀山附近有古崖居等大量“岩洞”,也许就是丘处机当年带着徒弟们修行的地方吧。(如初)
责任编辑:FRT136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