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是十四五“健康中国”的一大目标。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今年的两会期间,也将该话题推上热议。虽然只有1岁,背后的任务却十分艰巨。
近日,GE医疗中国总裁兼CEO张轶昊在做客人民网·人民健康《健康中国人》栏目以及《医师报》和医趋势联合主办的《声音·责任》两会会客厅时就表示,基层医疗是推进分级诊疗和提高人均寿命的关键一环,而早诊早筛则是提高人均寿命的一大重要手段。
硬件要硬,软件也要硬,打造好基层医疗救命网
我国有3000个行政县,6000家县医院,服务人群达9亿人。在GE医疗来看,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人民健康、寿命进一步提高的第一道网。
早在30年前,GE医疗就开始积极布局、并持续深耕基层市场,对于基层需求的洞察也颇具代表性。“我们看到基层医疗有两大挑战,其一就是物质资源的缺乏,其二是人才资源的缺乏。”张轶昊表示。“为此,我们采取软硬件两手抓的方式。”
据张轶昊介绍,在过去十年里,GE医疗为中国市场研发生产的80多款产品中,近70%是和基层医疗相关,并以数字化、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赋能基层筛查、诊断,助力“大病不出县”。针对基层育才的需求,还联合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大量的两癌筛查和超声影像的推广和普及,广泛惠及基层医师。
其最新推出的中国第一款人工智能乳腺机Nova AI,在乳腺癌基层普及筛查中的价值,就在婺源县妇幼保健院中得到印证。该院每年都要利用2个月时间面向县域及周边女性持续开展免费的乳腺疾病筛查。“一个科室要去面对4000-5000名女性乳腺癌的筛查,借助我们的AI乳腺机,能够让医生从容面对1:4,000的医患悬殊,把真正的早筛普及到基层医疗去。”张轶昊举例。
然而,即使硬件到位了,基层人才的培养也很难一蹴而就。那么人才培养窗口期该怎么办?全国人大代表、邢台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树波在《声音·责任》两会会客厅直播时就表示,互联网医联体内部的互联互通在这方面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社区医院和乡镇医院缺乏医务人员,但有一定的设备,可以把心电、影像、检验等信息传到我们医院,在区域内组织人专门会诊,这些都实现互联互通。
在这方面,GE医疗的云心电解决方案就是个很好的尝试。张轶昊介绍道:“我们在上海闵行区和闵行卫健委合作的项目,通过三个远程的诊断中心,连接区域内30家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内的医疗机构,覆盖250万人口。尤其疫情期间,区域之间人口流动减少,也能进行有效的慢病管理和实时监控,能够及早治疗。”
早诊早治,紧握核心医疗科技创新的利器
我国正处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将疾病治疗的端口前移。在张轶昊看来,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疾病全周期中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针对心血管、脑卒中、肿瘤三大高发疾病,GE医疗能提供贯穿早期筛查、精准诊断、慢病管理、随访等全流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能够站在所有医院背后,提供影像诊断的服务,并把人工智能化、能够把数字化带进医疗设备和治疗过程中,帮助医生快速提高诊断,减少误诊,这是一个新的趋势和很大的机会点。”张轶昊谈到。而数字化在这方面的最大价值在于,让云计算、大数据分析、AI等技术与医疗应用场景充分结合,让影像诊断变得更精准、智能,来解决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疾病管理、随访等难题。
“以脑卒中为例,从2017年至今,我们相继推出针对脑卒中诊治的创新技术与解决方案,包括专门针对脑卒中CT影像诊断的智能高级应用FastStroke、基于磁共振的3D ASL影像处理工具等。”张轶昊举例说。其中,FastStroke技术能提供简易直观的卒中诊断工作流,一键就能够找出来脑子里面哪出了血,自动优化多模态影像显示,提供可视化侧支循环及灌注信息,能够去做及时的诊断。
公卫防疫需顶层设计,医疗新基建需平战结合
在建设早诊早治模式的同时,考虑医防协同也十分重要,对于应对重大公卫事件、重大传染病防治都必不可少。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李甦雁在《声音·责任》两会会客厅上所说,完善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长远的顶层设计,在顶层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实用性,平时不用会很浪费,所以平战结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平战结合的探索,GE医疗也早有尝试。基于AI技术的深度天眼CT平台不断迭代创新,可融合在移动CT、发热门诊解决方案中,基于5G网络,实现更快速、大数据量的远程实时会诊和设备指导操控,快速推动偏远地区基层影像诊断水平。目前,搭载5G的移动CT已经在多地安装,并下沉至16排CT平台中,惠及基层。移动方舱CT解决方案也在日本、法国、土耳其等全球各地抗疫使用。
展望中国医疗市场的发展前景,张轶昊坦言,“十四五”规划,将迎来医疗器械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国政府在医疗预防体系的搭建,让我们看到了对基层医疗、分级诊疗、数字医疗等方面的重视。作为一家拥有超过百年创新基因的企业,GE医疗秉承“关爱每个中国人生命重要时刻”的使命,坚持全面国产、数字赋能、合作共赢的战略,尽己所能,驱动创新,贡献力量。
“真正的医疗技术创新是以解决医生实际临床需求为导向,在我们看来,任何科技创新最好的KPI,在于诊断出多少病例、节省了多少救治时间、挽救了多少病人的生命。”张轶昊表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FRT136
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