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社会 经济 快讯 文化 时尚 女性 科技 汽车 综合 快报

如何抓住让未成年人健康玩游戏的“七寸”?

2020-03-25 09:00: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的寒假过得太不寻常,受疫情影响开学推迟,超长假期让不少家有“神兽”的家长们备感压力。安抚“宅”在家里的未成年人,绝非易事,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陪伴孩子学习和娱乐的首选工具,但由此引发的网游消费纠纷日渐增多,背后反映出诸多涉及网游消费的乱象,值得警惕。

我家里的小朋友,今年即将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受疫情影响,给他报的学前班早早停了课。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可是一分钟都闲不下来,如何填满他们一天的时间,成了令人头疼的难题。

小区妈妈群里,不时有人分享一些小游戏,画面花花草草,也很受小朋友的喜欢。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成了很多家长难得的清净时刻。

不过,让家长意想不到的是,几款儿童游戏竟然藏着骗钱的大坑。不少针对低龄儿童的游戏,虽然下载本身免费,但游戏内部暗藏着许多付费按钮,比如,买更厉害的装备、游戏中的宝石、解锁更多关卡,等等。小朋友对金钱普遍没什么概念,不断买买买,掉进了网游事先设计好的陷阱。

根据媒体梳理,疫情期间宅家打游戏,网络游戏消费主要有以下几个“坑”:实名认证形同虚设,未成年人可一键登录;收费游戏未事先明示,“免费试玩”诱导低幼孩童入坑;收费环节无验证,超额充值屡发,等等。笔者上述的遭遇,正是诱导低幼孩童入坑的网游陷阱。

从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看,1月19日至3月9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共收到2365宗有关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的投诉,与2019年同期的252宗相比增长838.49%。尽管,这一同比增长8倍多的数据,仅来自深圳一地,但由点及面,涉及未成年人网游消费纠纷,具备相当的普遍性。

从个案来看,疫情期间,因未成年人给网游大量充值引发的问题相对严重。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一位江苏消费者反映其9岁的孩子从2019年开始玩网络游戏,截至2020年2月,先后已经在同一款游戏上花了11万余元,仅今年2月就花了3万元左右。一位北京消费者反映,家里小孩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一款网络游戏充值4000元。

受疫情影响,未成年人居家时间变长,接触网游类产品的时间也随之变长,表面上看,确实是引发消费纠纷的直接原因,实际上,问题的根源还在实名认证、充值上限等老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个别网络平台和网游企业还在打“擦边球”,“开后门”“留口子”的违规操作屡禁不绝。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11月发布的《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须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进行游戏账号注册”。有一些游戏企业出台了实名制注册、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等办法,但“熊孩子”们想出了上网购买小号,冒充父母解除限制,甚至偷爷爷奶奶的身份证打游戏的“损招”。

中消协提醒,网游企业要严格执行实名认证规定,完善用户实名注册系统,并在用户每次登录游戏时均核验其身份,确保注册账号与实际玩家身份一致。有些头部游戏公司引入人脸识别动态认证的方式,在网游过程中不定期开启人脸识别,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也有一些网游公司无视监管规定,轻视核验身份的环节,让自制力相对较弱的未成年人有了“可乘之机”。

担忧“宅娃”荒于嬉,对未成年人网游纠纷增多引起必要警惕的背后,还是要抓住如何让未成年人健康玩游戏的“七寸”。

一方面,家长应该尊重儿童的娱乐权利,把网络游戏作为亲子沟通的重要话题和亲子共娱的重要活动,构建和谐民主的亲子关系。同时,加强对个人消费密码的保护,避免未成年人不当消费行为的产生。另一方面,网游企业需要守住大门,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精神,有效启动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支付限制规定,充分保障游戏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赚昧良心的钱。(白晶晶)

关键词: 未成年人 玩游戏

上一篇:5G加快发展带来啥?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等着你

下一篇:槽点痛点不断 “宅经济”怎样才能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FRT136

科技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