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朱子故里”尤溪,品桂峰村古民居文化,体验半山村文明之风;到“静心之地”泰宁,享受大金湖边甘露别院的静谧……坐落于闽西北山区的三明,是一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行走在这里,文化与文明交织相融、同频共振,“文化+文明”的叠加效应让三明这座山水之城焕发出新活力。
【资料图】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明是城市最美的名片。近年来,三明市以文明引领城市建设,以文化提升产业发展,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加快创新“文旅+”发展新模式,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如画三明。
文明之城
“从我市的资源禀赋来看,青山绿水、竹海松涛、人文历史是我们最大的天然优势。”三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永生说,林深水美、宜居宜养的三明,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
泰宁丹霞是“中国丹霞”从青年期、壮年期到老年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万寿岩遗址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距今1万年向前推进到大约18.5万年。
漫步在三明的大街小巷,穿梭在景区景点的各个角落,细微之处足以见识这座城市的韵味,感受文明之城的厚重底色。
60多年前,10万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集聚三明,建设工业基地,逐渐造就了今天文化与文明相互交织的三明。
“上世纪60年代初,光上海就有18家企业来到这里支援山区建设。来自五湖四海的三明人素有开放包容的特质。”三明市委文明办主任黄丽鸿说。
上世纪80年代初,“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全国开展。当时,三明狠抓城市绿化美化、推行“门前三包”,短短3年时间,原来脏乱差的市容市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年,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三明因而成为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发源地。
如何将文化、文明与旅游深度融合,是三明正在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三明市不断挖掘自然资源、文化历史资源,一方面探索“文旅+”的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全力以赴做好“红色三明、工业三明、绿色三明、文明三明”4篇文章。
文明与包容的特质深深融入三明人的血脉中,成为无形财富与城市基因。30多年来,三明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文明创建融入城市发展。
“为更好地助力文旅融合,近年来,三明市突出‘满意在三明’主题,广泛开展文明旅游主题活动。”黄丽鸿说,三明积极开展以“文明出行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文明旅游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在车站、景区景点设置志愿服务站,为游客提供志愿服务;每年督促指导全市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文博场馆等单位成立文明旅游宣传服务队伍,形成有效文明引导氛围。
“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来到三明的朋友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来了还想再来,来了就不想走。”黄丽鸿说。
文化之城
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红旗不倒的革命根据地;全球1.2亿客家人的祭祖圣地;朱子理学孕育、形成、发展的核心区域——有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杨永生说,要充分利用旅游新理念与新形态来激活、保护和传承文化,让文化基因、文化元素、文化形态融入寻常百姓生产与生活,让文化成为城市品质和人们精神消费的重要内容。
位于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的桂峰村,是福建省古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群山环抱、小桥流水、依山而建的古民居,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蔡襄文化、理学文化、耕读文化是我们村的特色。近年来,我们始终秉承‘保护性开发’‘修旧如旧’等原则,最大程度还原保持传统古村落历史环境、建筑风貌、文化韵味,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文化和旅游的开发。”桂峰村党支部书记蔡华日说,在发展旅游之前,桂峰村的收入主要依靠林业和农业。2007年,桂峰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此后,桂峰村一边进行村容村貌提升、房屋修缮等基础设施建设,一边打造蔡襄家风家训馆、研学教育基地、民宿等新业态,推动农文旅游深度融合。
去年,桂峰村被列入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记者在村里采访时,就遇到了一群来自上海的游客正在村子里拍照。“我们从网上知道了这个村子,从上海一路自驾过来。”游客符相林说。
“三明深入挖掘和培植乡土文化根脉,发掘蕴藏于其中的优秀文化元素,倡导富有地域特色和优秀价值内涵的乡村文化、民俗文化,把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资源。”黄丽鸿说。
夜幕下的泰宁古城人头攒动,顺着石板路往街巷深处走去,岭红酒馆、80影视梦工厂、上青兜福馆等一批特色主题馆让人眼前一亮。近年来,三明市泰宁县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改造提升尚书街、红军街,打通街巷路网,修复历史遗迹和门楼牌坊巷亭,实施古城夜景亮化、巷道整治提升、重要节点改造、标识标牌改造等工程,打造了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改变了原来古城“一街游”状况。“五一”期间,泰宁县游客接待量27.1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25.01%;旅游收入2.75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26.49%。
无论是桂峰村古村落保护,还是泰宁古城业态提升,当前,三明正强化优势资源整合和重大项目带动,坚持“一县一品一特色”差异化发展,在“中国绿都·最氧三明”总品牌下,重点打造“万寿岩前·精彩三元”“古韵虬城·食赏沙县”“绿海明珠·观鸟明溪”等11个优质子品牌,以创新求发展,逐步构建文旅康养全产业链。
“这几年,桂峰发生了很大变化。接下来,我们要通过文化振兴持续深挖桂峰村的文化资源,把蔡襄文化与桂峰本地文化相结合,壮大桂峰村的文旅产业。”蔡华日信心满满。
振兴之城
走进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庄、多彩的墙绘和摆放着自家蔬菜的无人值守小铺,一股文明与艺术交织的气息扑面而来。
“原来半山是‘赌博村’。村里基础设施薄弱,村集体没有收入……”谈及昔日半山村,半山村党支部书记林上斗感慨不已。2015年,从空军某雷达旅旅长岗位退职的林上斗回村照顾老母亲,看到贫瘠落后的家乡心痛不已。
为改变村里的状况,林上斗回到半山村。当选为半山村党支部书记后,他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倡导“诚实为人、诚信做事、诚心相待”的“三诚”文化,发动党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盘活村内耕地、宅基地、林地等资源,发展旅游、民宿等产业。
如今,半山村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精神面貌实现双提升,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半山村外出务工人员从2015年的860人减少到50余人,去年村集体收入达52.43万元。
在文明新风的滋养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半山村铺开,引来了一群年轻有为的青年。“我们就是看中半山村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建筑才选择来到这里。”新知青艺社创办者周青、洪纬夫妇说,他们希望尽自己所能,用艺术点亮乡村,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自2020年扎根半山村以来,周青、洪纬夫妇把古民居盘活,打造成剧场、民宿、咖啡馆,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这里创业。
半山村只是小小缩影。黄丽鸿说,近年来,三明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先后制定实施《三明市文明乡风建设专项工作方案》《三明市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推进乡村振兴文明实践提升工作方案》,大力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工程,通过开展环境整治和文明实践活动、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等,努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农村文明夯实基层基础,以县域文明支撑社会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从2002年新村建设开始,我们盖起了新房子,办起家庭宾馆搞旅游,整个水际村的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变化,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村民蔡雪娇说。
蔡雪娇所在的水际村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大金湖之畔。不久前,记者驱车沿着湖畔前往水际村,一栋栋建筑风格统一的灰瓦白墙小别墅在青山环抱、绿水萦绕之下格外令人瞩目。
梅口乡党委书记张铮说,水际村是革命老区村和库区移民村。在发展旅游前,村里并不富裕。“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水上丹霞奇景被人发现后,泰宁开始走上‘旅游兴县’的道路。大金湖上有个甘露寺,当时有香客以每人2元的船费雇村民摆渡到寺庙。我们的村干部敏锐感觉到旅游这条路行得通。”张铮说,水际村依托区位优势,建起了第一个旅游景点,当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此后,村民们纷纷投身旅游业。
“随着旅游业在水际村的蓬勃发展,发生了一些抢客源、乱捕捞的乱象,当时镇村两级干部主要精力都在调解矛盾,苦不堪言。”张铮说,2004年,水际村坚持党建引领,探索组建渔业协会、民宿协会、游船协会,把村民组织起来,走出了一条“协会+公司+农户”的旅游发展新路。水际村也因此成为“户户搞旅游、家家住别墅、人人好日子”的富裕小康村。
“现在村民都很团结,以前那些抢客源、哄抬价格的现象都不存在了,家家户户的民宿都办得很好。”1996年毕业开始做导游的蔡雪娇细数起水际村的变化。现在,办起了旅行社、民宿和农家乐的她,成为推广大金湖旅游的“带头人”。家里产业越做越大,每年几十万元的周转资金成了难题。这几年,农行泰宁支行围绕当地文旅产业开发了旅游景区收益权、农家乐等文旅信贷产品,她不仅重新装修了农家乐,还扩大了经营规模。
“有政府的好政策,才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蔡雪娇说。
(经济日报 记者 薛志伟)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