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鄂尔多斯5月29日电 题:在内蒙古西部“小三角” 见证矿山变“绿山”
中新网记者张玮
初夏的内蒙古绿意盎然,行走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矿区,原有的弃渣废土荡然无存,绿色矿山悄然崛起。
【资料图】
鄂托克旗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小三角”经济圈和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中,极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县域经济体,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2013年,鄂托克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4年成为国家首批低碳产业园区试点园区。
近日,记者从呼和浩特出发,一路西行,来到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小镇——棋盘井镇,探访这里矿山变“绿山”的故事。
图为鄂托克旗建元煤矿绿色矿山及绿色运输长廊。 鄂托克旗委宣传部供图智能矿山:产煤不见煤
“每天3000米的巡井任务,以前两个人得需要3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4个机器人巡井,50分钟就能高效完成。”国家能源集团蒙西棋盘井煤源基地(东区)机电副矿长王龙指着一排大屏幕,骄傲地告诉记者。
该基地2020年试运转至今,通过先进的5G网络平台、数据中心、AI核心平台、无线通讯网络建设,将各个子系统串联整合在一起,构筑高效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采煤、运煤全环节井下作业。
王龙说,通过智能化建设,能够减人提效,让采煤工人的安全效益最大化。“按照传统矿井建设大概需要500至600人,现在我们全矿仅有310人,实现了固定岗位无人值守、综采工作面少人作业。”
基地综采队支架工庞博介绍:“以前20米长的工作面需要配置150部支架,每10部支架需要一个人不停操作,劳动强度非常高。智能化矿山建设后,一个工作面只需要一个支架工,就可以完成150部支架的自动化操作。”
庞博说,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现在工作起来更加规律。“早班检修、中班生产、周末不上班,可以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内部形成绿色小循环的建元煤矿,条条产业链“有煤不见煤”,通过将近5000米的皮带长廊将所采煤炭安全运送至洗煤厂。
经过治理,鄂托克旗的矿山与周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形成矿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矿山生态新环境。
图为鄂托克旗采坑区地表的生态公园。 鄂托克旗委宣传部供图变废为宝:渣山变公园
棋盘井矿山地质公园是当地著名景点,这里绿树成荫,小河潺潺,谁曾想到,这座惬意的休闲公园所在地原是采煤沉陷区。
如今,建在棋盘井镇区与矿区交界带上、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地质公园,成为集煤矿采空区治理、固废利用、生态修复、园林景观建设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公园。
“矿井通过连采连充的采煤方式,将采煤工艺和填充工艺科学结合,把开采回来的煤炭按照85%矸石、10%水、5%粉煤灰进行科学配比,形成混凝土填充到井下采空区,可有效防止地面塌陷。”鄂托克旗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闫志荣详细介绍道,通过充填开采打造了生态建设与矿山开采相结合的公园式景观。
走进公园内,既有清音塔、苏勒德敖包等古色建筑肃穆相立,又有中西雕塑、人造假山等别致风物遥相呼应,游览休憩、休闲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
“原来这里乱石林立,自打建成公园后,我们下班后有了遛娃、遛弯儿的好去处。”当地居民王平感触颇深。
“新能源+”:为治污开“良方”
鄂托克旗有11家“三权不变”企业,其中8家煤矿企业正常生产。“求生存”“求生态”并举,传统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相融合是鄂托克旗寻求的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径。
27辆电动矿卡自卸车,配套建设内蒙古西部首座矿卡智能充换电站,而上游公司5MW光伏发电项目的电能随时为充换电站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一幅绿色矿山建设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绿色电能作为终端能源,不仅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还改善了矿区作业环境。电动重卡可在8分钟内完成电池充换,每辆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26吨、一氧化碳7吨,将清洁能源就地转换。
近年来,鄂托克旗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在保住生态红线的同时守住了发展的底线,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山重现生机,一幅生态经济发展的美好画卷在乌仁都西山脚下绵延。
鄂托克旗政府官方资料显示,鄂托克旗共有采矿企业160家,拟建成绿色矿山99家。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家、内蒙古自治区级绿色矿山49家。计划到2024年底,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完)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