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经济增长预期上调 中国经济赢得国际“信任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社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 刘亮)国际权威机构为中国经济投出一张“信任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的最新一期《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称,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被提高至5.2%,中国将继续成为亚太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引擎。
中国增长预期上调0.8个百分点
当地时间4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右)在IMF春季会议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经济强势反弹将带动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 中新社记者 沙晗汀 摄全球需求走弱,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欧美银行业动荡......今年以来,摆在世界经济面前的不确定性有增无减。
“尽管世界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亚太地区将成为2023年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其最主要推动力来自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和印度经济增长保持韧性。”IMF亚洲及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Krishna Srinivasan)日前在北京出席报告宣讲会时如是说。
据IMF最新预计,今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率将从2022年的3.8%提高到4.6%,比去年10月的预期高了0.3个百分点。该地区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在70%左右,远高于过去几年水平。
与此同时,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增长5.2%,继续成为亚太地区及全球经济增长引擎——这一预期水平较去年10月发布的报告上调了0.8个百分点。据预计,中国对全球增长的贡献将达34.9%。
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源来自消费复苏。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指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中国消费活力进一步彰显,助推经济快速步入复苏轨道。这种复苏也将为亚太地区经济体带来正外溢效应。“但与过去主要由投资需求带来的溢出效应不同,这次溢出效应将更多体现为中国在消费和服务业方面的需求增加,且更为强烈。”
亚太经济需警惕潜在风险
尽管亚太地区经济前景有所回暖,但风险仍在潜滋暗长。一段时间以来,全球通胀高企、多家美国银行接连爆雷,引发外界对金融市场动荡的担忧。这会否造成更大范围外溢影响?
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对此表示,目前来看,其溢出效应对亚太地区影响有限,亚洲银行在系列事件发生后所表现出的股价走势仍具韧性。不过,对于一些潜在的风险与挑战需要保持警惕。
第一,通胀可能比预期的更加棘手。大多数国家整体通胀仍高于目标,且核心通胀已被证明具有粘性。
第二,金融脆弱性加大。虽然欧美银行业动荡溢出效应有限,但全球金融环境收紧和市场波动带来的脆弱性仍然很高,特别是在杠杆率较高的企业和家庭部门。
第三,从中期来看,更大程度的地缘经济分裂风险和区域内主要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溢出效应,可能让亚洲增长潜力下降。
第四,外部需求下降带来的压力,以及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债务风险。
基于上述因素,IMF报告也预计,亚太地区经济增速将在5年后降至3.9%,这是该地区历史上最低的中期预测值。受此影响,中期全球增速预测值也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之一。
中国经济如何“强筋健骨”
2023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1月份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2%。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面对潜在的挑战与风险,中国经济如何“强筋健骨”?
“无论从物价、就业等层面看,当前需求增长仍较低。”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过去几年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疤痕影响”,要拉动需求增长,更有效的措施是通过财政政策支持消费。比如,可通过转移支付支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这既能促进当前消费,又改善了长远的经济前景。
货币政策方面,IMF报告指出,各国应继续保持从紧的货币政策立场,直到通胀持久回落至目标范围内。但中国和日本例外,两国产出低于潜在水平,通胀预期仍然温和。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建议,中国货币政策保持宽松,并更多地使用利率工具。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IMF的报告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少信心。但他也强调,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更有效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这可能需要服务业、消费回到疫情前的增长轨迹。(完)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