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4日消息(总台记者管昕 王利 王成林)近日,《安徽省“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公布,方案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整村、整乡(镇)乃至整县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造试点。到2025年,累计改造面积由1460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
此前,“小田变大田”政策已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小范围试点,而从今年开始,该政策上升到中央一号文件之中。安徽是首个从省级地方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改革方案的省份,“小田变大田”意义何在?该如何有序推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安徽省“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3-2025年,每年新增“小田变大田”改造面积500万亩以上,到2025年,累计改造面积扩大到3000万亩。
“小田变大田”是安徽这几年一直在进行的试验改革,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此前参与了实施方案的研讨和论证。他告诉记者,安徽首先具备开展这项改革的地理条件。“有皖北的大平原,有皖中丘陵地带,也有皖南的山区地区。丘陵地带也有低缓的山岗地,也有利于操作。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小田变大田’相对要难一点。过去生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犬牙交错,限制了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在赵皖平看来,为提高土地规模效益,“小田变大田”带来所谓的“合”,符合当下生产发展水平。方案明确了“小田变大田”的建设标准。按照“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建设内容,合理规划沟、渠、路、坎等,提高田块归并程度。单个田块面积:淮北平原区宜为15-450亩、沿江平原区宜为8-225亩、江淮丘陵及皖西皖南山区梯田旱地宜为3-15亩、水田格田宜为2-8亩。赵皖平说,这些建设标准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试验总结得来的。“标准问题肯定是必须要设立的,皖中的丘陵地带和我们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的标准肯定不一样。这也是我们省里面经过这几年‘小步快走’的探索,也征求了农民的意见,征求了专家的意见。”
方案还提出,聚焦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有井无电、有水无渠、沟渠堵塞、设施不好用、有水用不上、涝水排不出等农田水利“最后一米”的问题,全面开展田间地头农田水利问题排查和整改。此外,方案中提到,根据各地探索的实践经验,主要推广四种模式:项目结合型、政策引导型、主体引领型、农民互换型。赵皖平对此解读说:“比如项目(结合)型,像皖北地区,大规模的面积比较适合国家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因为‘小田变大田’,一定要跟国家的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结合起来。国家进行一个项目的引导,投入多少资金,建设多少亩,这是一种。”
政策引导型,旨在示范推广“大托管”服务经验,鼓励各地制定激励政策,推进土地集中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田变大田”。主体引领型,旨在组织引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承包经营地块条件,推动“小田变大田”改造。农民互换型,旨在引导农户在自愿互信的基础上,采取互换并地方式,推动“一户多块田”向“一户一块田”转变。
记者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环峰镇东山村“小田变大田”整村推进试点项目现场看到,工程机械正在进行填土作业,经过平整后的大片农田变得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经过前几个月的紧张施工,东山村原本1723块碎片化农田被整合为406块方块田,改造面积达3300多亩,其中面积大于5亩的田块数占到了近90%。除了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等工程也在同步推进。环峰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徐涌波介绍:“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再建10000亩高标准农田和3800亩‘小田变大田’。”
安徽是我国农业大省,“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的最终目标,大田的生产效率优势已经在不少试点地区显现。在安徽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戚桥村,平整后的大片农田平坦开阔,目前改造面积达4500多亩。戚桥村党支部书记李辉介绍,平整后集中连片的大田春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还和大型农业企业开展了合作。
“我们原来是小田,小的在0.3亩到0.5亩,大的不到2亩田,整治以后小的都在15亩,大的在20亩左右,把我们小田都并成大田,然后由村委会统一转包给北大荒集团。农户非常欢迎,也很支持。”李辉说。
与安徽的“小田变大田”异曲同工,山东推进的“减垄增地”种植模式是在集中成方连片的地块去掉田垄,开展大田无垄种植,并摒弃大水漫灌的方式,引入微喷带、立杆式喷灌、卷盘式喷灌等节水设备。山东泰安种粮大户薛丽娜介绍:“我们合作社一共种植了1300亩地,所有流转的土地现在都应用了‘减垄增地’模式,减少了人工的投入,每亩的节水能够达到50%以上,同时我们的粮食产量也提高了每亩40公斤以上。”
江苏盐城在“小田并大田”中充分考虑农民的不同种植意愿,改革方案设有自种区、流转区和预留区,农民可以“随进随出”。盐城市亭湖区种植大户黄海涛告诉记者:“土地平整之后水利设施完善了,平均每亩地机械费用要减少到50块钱左右,每亩增产到一到两百斤。”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孔祥斌认为,安徽在省级地方政府层面出台首个相关改革方案,有其历史根源和深远意义。“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安徽开始的,安徽在农村土地改革中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有这样的一个经验。现在勇于探索,举全省之力来做,还是非常有魄力的。”
孔祥斌指出,“小田并大田”改革中,要注意土地制度、农民意愿、经营主体等问题,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有序推进。
“第一是土地产权的性质,基本的制度不能破,原来‘分’了,现在怎么‘统’,怎么能够发挥基层的组织能力,特别是村一级组织能力怎么提升。第二是农民的问题,农民他有自己的需求,尊重他的意愿。第三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有序导入一些新型的组织、新型主体,当然这里面怎么来把控风险,特别是比如土地流转的年限怎么考虑。第四是怎么跟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还要做创新。把好事做好,同时还要有序推进,先做好试点总结。”孔祥斌说。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