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 (记者 杜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一核”的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增强与津冀的协同联动,推动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两翼”联动发展,让一体化交通网络“跑起来”、生态环境持续“好起来”、产业对接协作“串起来”、协同创新步伐“快起来”、群众的获得感“多起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生机勃勃。这是记者今天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了解到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新成效
北京坚持把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解决“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处理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以减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修订实施新版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累计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超2.44万件。2022年全市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达65.6%。
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4年以来,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
教育医疗资源布局不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20平方公里,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
北京始终把支持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作为北京分内之事。
为助力提升雄安新区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北京以“交钥匙”方式支持雄安新区建设3所学校、1所综合医院。目前,幼儿园、小学、中学3所学校项目已全部建成交付,医院项目正进行机电安装,计划今年9月竣工交付。
此外,北京40余所学校、5所医疗卫生机构对接支持雄安新区相关机构。17家市管国企在雄安新区投资项目100余个,涉及基础设施、城市运营、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贯通运营,京雄高速北京段六环至市界段完工通车,今年将全线通车,京雄直联直通的交通体系初步成形。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呈现新风貌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主体工程完工,今年将建成投用。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完成结构总工程量50%,东六环入地改造西线隧道首段贯通。环球主题公园开园迎客,成为北京文旅新地标。优质要素资源加速集聚,张家湾设计小镇、运河商务区分别注册企业382家、1.97万家。
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落户,副中心成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两地跨界道路通达性不断提高。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旅游通航,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建设完成,初现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
北京积极引导适宜产业向北三县布局。北京潞河中学、北京实验学校与三河开展合作办学,中日友好医院、友谊医院等央属、市属医院与北三县医疗机构持续开展合作,助力提升当地公共服务水平。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迈出新步伐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经阶段。经过这几年的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了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2015年以来,北京企业对都市圈企业投资次数累计超3.2万次,投资额超1.6万亿元。2022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产业圈”投资次数均为2015年的2倍,对“功能圈”投资次数也达到1.5倍。三个圈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京津冀的比重超四成。
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交通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速,由“走得了”向“走得快”转变;生态环境治理进一步提质,由“持续向好”向“蓝天常现”转变;老百姓获得感进一步提高,由“提质增效”向“共建共享”转变。
产业对接协作水平进一步提升,由“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三地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签约北京项目465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4000家。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进入实质化运营阶段,注册企业超百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达9500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100亿元。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全面深化实施的新阶段,北京将携手津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结出新的丰硕成果,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形成更多生动实践。(完)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