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在中国的故事还在狂飙,但上头的围观群众已经越来越少了。
2月20日,复旦团队发布国内首个类ChatGPT模型MOSS,但由于访问压力过大,当晚MOSS服务器被挤崩。2月21日,MOSS官网发布公告致歉,称最初的想法只是内测,但计算资源不足以支持如此大的访问量。复旦团队直言,MOSS还是一个非常不成熟的模型,距离ChatGPT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相关资料图)
客观地说,ChatGPT在全世界点燃了新一轮AI革命,海内外关注度陡增,越来越多“关联”企业跟风而上,真真假假,让人一时分不清到底谁是谁非。
细数起来,ChatGPT真正出圈不过一个月,但这一个月里,各种“魑魅魍魉”却已经层出不穷。因为在互动平台大聊“CPO”及“ChatGPT”相关问题,通宇通讯直接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要求说明是否存在“蹭热点”情形;如果不是寺库主动发声进军ChatGPT领域,不少人甚至还想不起来它欠款跑路的往事。
产品未见,炒作先行。ChatGPT当初的经验转眼成了新的困境。从当初的NFT,到此后的区块链、元宇宙、Web 3.0,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概念横空出世,如飓风过境般引起企业蜂拥而上,最后又销声匿迹、无人问津。
有些企业抱着“先上车后买票”的心理,无论是否有底层技术的支撑,先蹭为敬至少不亏。概念炒作惯有套路,有技术壁垒、信息差的国际科技创新更容易成为短期炒作的对象,玩“虚”的层出不穷。
而要搞出实的,则要从“热锅”里跳出来。有投资者戏称,ChatGPT是在冷板凳上“坐”出来的,ChatGPT提供了“冷板凳”样本,扎实的产品,并非为了走红而设计。
在商业价值爆发和基础研究投入之间,搞人工智能更要耐得住寂寞。放弃眼前的短期红利表面很不“划算”,跟在别人后面,恐怕能吃一时的红利。
ChatGPT爆火之后,有一个问题常常被讨论:中国为什么没能诞生本土版的OpenAI。这个答案纠结着长期以来国内人才、投入、基础研究以及投资风格等方面的复杂因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版的OpenAI不会诞生在跟风中。
人们对于中国版ChatGPT的猜测和MOSS的讨论,既是对这场人工智能大赛的热切围观,更是时至今日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万众期待。中国互联网巨头皆已入场,国内市场更不缺应用场景,对相关领域的赋能已经迸发出无限的想象。
于科技而言,既要仰望星空,更要不问“钱”程。前搜狗CEO王小川说,中国需要自己的OpenAI,就需要技术理想主义,这种理想主义还需要有爱国之心、商业智慧和学术尊重去获得政府支持,推动企业联盟和学术界协同。
我们仍然期待中国能诞生真正的“MOSS”,但科技上的事儿,一口吃不成胖子。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