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西安11月12日电 题:古老藤编“编织”新生活 非遗为乡村振兴“赋能”
作者 李一璠
【资料图】
“藤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我们致力于在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品牌,带动当地老百姓共同致富,也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产品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中藤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说道。
据了解,汉中藤编是以青藤为基本编织材料,运用多种编织技法进行的藤竹结构或纯藤结构的器物编织。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我的家乡在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地处巴山腹地丘陵地带,山清水秀,气候湿润,空气宜人,植被茂盛,漫山遍野都是青藤和棕片棕叶。当地民众依靠藤编、棕编和扇编等手工技术编制产品增加家庭收入。”陈良顺说道。
图为陈良顺正在制作藤编工艺品。 受访者供图谈及与藤编的不解之缘,陈良顺说,他从小就接触藤编技术,15岁就跟父亲学习编制技艺,“我曾多次去宝鸡凤翔县,渭南华州区调研考察关中地区的柳条编艺技术;去云南、广东等地拜师学艺,博采众家之长,然后在家乡带了不少徒弟。”陈良顺回忆道,为改变单一的产品样式,“走南闯北”吸收各地方技艺的过程,至今让他记忆深刻。
因藤编工序复杂,编制技艺难度大。其主要工序就有剥皮、撕条、编织、钉串、盘花、锁边、缠脚等几十道。单编织手法、编织花样也有几十种,一把藤椅的完成,经过两三位工匠之手才能完成。
在陈良顺看来,藤编传统工艺要得到传承发扬,需要长期的培训和实践,将传统的编制技艺转化为文化产品或生活用品,进而转化为富民产业和经济效益。
图为汉中藤编工艺品。 受访者供图为了使藤编工匠和村民尽快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陈良顺组织成立了培训中心,贫困户可直接接受免费培训。2018年,经过培训后,与近百户贫困户家庭签订手工编织帮扶合同,全年收购贫困户藤编、棕编、扇编产品68000余件。
为了扩大全国的销售渠道和市场,2015年,陈良顺的儿子陈凌凯负责组建了电子商务团队,开展电子商务工作,现已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16个店铺,并建立线下体验店。
传统产品插上了现代电子商务的“翅膀”,来自汉中的藤编产品销售至国内外。“2015年开始在网上销售棕叶蒲扇,2017年销售就已达11万把。一把小扇子带动了庞大的扇编队伍,一年时间就把当初的5家编织户发展到170多家。”陈良顺说道。
目前,陈良顺等一批藤编产业发展带头人以家庭工厂为依托,凭着“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带动了全村,还辐射周边6个村共同成为“藤编财富”的受益者。
“未来,我们计划打造藤编非遗小镇,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来体验藤编技艺,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藤编,希望将汉中藤编传承下去。”陈良顺说,汉中藤编不仅是古老的传统技艺,更是如今带动村民致富的“金钥匙”。(完)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