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 珂 邢 萌
“十年来,中国资产已从‘备选项’发展成为‘必选项’。”一直积极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的外资机构感触颇深地表示。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市场,开放程度全方位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积极参与。近日,《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瑞银、花旗、MSCI、彭博等四大外资机构主要负责人,他们从参与者的角度,讲述了自己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故事。
【资料图】
瑞银:
中国资本市场具有极大发展潜力
瑞银集团中国区总裁兼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表示,瑞银证券活跃于A股股票市场,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放过程中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随着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外资能够以多种渠道更加便利地参与中国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是国际舞台上年轻、有活力的代表,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外资代表,钱于军表示,“我们非常期待见证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进一步优化市场制度、促进良性竞争、构建良好生态,鼓励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共同推动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花旗:
世界为“中国速度”惊叹
“回首过去十年,每一次挑战,都让中国资本市场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从‘8.11汇改’到境内股、债纳入全球基准指数,不过几年功夫。花旗全球客户加深了对中国市场的认知,体会到其对外开放的决心。”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林钰华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感触颇深。
多年以来,花旗一直积极参与互联互通,作为第一批机构参与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让花旗众多全球投资者客户深入参与中国境内市场。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外资越来越积极的‘扎根中国、服务中国。’”林钰华表示,过去十年,金融市场以“互联互通”迈上了新台阶,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北向通”相继开通。近年来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跨境理财通、债券通“南向通”、沪伦通、中瑞通开通,科创板、北交所火速登场,让世界为“中国速度”惊叹。
MSCI:
中国市场可投资性持续改善
MSCI董事总经理、亚太区业务部总裁长泽和哉表示,过去十年,明显看到A股市场逐步向机构化和国际化迈进,外资持股的资金存量在过去几年也有非常大的增长。
截至目前,A股初始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已满四周年。2018年,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纳入比例为5%;2019年,MSCI三次调整A股纳入因子,从5%提高至20%;2021年,MSCI首次将科创板股票纳入MSCI中国指数。
近十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快车道,先后推出互联互通机制、取消QFII和RQFII投资额度限制等一系列对外开放举措,呈现国内企业走出去、外资引进来的双向流通的开放性局面。
“中国内地市场的可投资性、准入条件在过去多年持续改善,国际投资者长期配置中国资产类别的潜在需求仍然巨大。”长泽和哉表示,“我们相信,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日趋成熟,机构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将为全球和中国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和选项,实现更高水平的金融对外开放。MSCI愿积极参与这一进程,为市场和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彭博:
“债券通”链接境内外市场
2020年11月1日,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完全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彭博成为全球首家完成将中国债券纳入全球旗舰基准指数计划的指数提供商。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债券市场开放取得了很大进展。”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表示,在多种投资渠道和便利举措的推动之下,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数量明显增多、种类更加多元,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境内债券余额呈现非常可观的增长。同时,外资投资的债券品种也从国债拓展到政金债,并开始关注中国的信用债市场。
李冰进一步表示,债券通机制的推出,是过去十年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一大亮点。债券通如同境内外市场间的一座桥梁,过去十年间,“桥面”越拓越宽,并发展为“双向通车”。今年宣布即将启动的互换通,有望将衍生品、债券市场向前推进一大步。“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境内外互联互通的进程将继续向前推进,中国债券市场开放的大门持续敞开。”
他认为,长期来看,人民币资产在国际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