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还记得2019年8月6日,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这意味着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从此握指成拳。整合之后的山东港七港合一,年吞吐量高达14亿吨,成为全球吞吐量最大的港口集团,山东从此迎来“大船大港”时代。
岁月峥嵘已三载,这份“一体化改革”答卷成绩如何?
一组数据给出答案: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航线总数达到320条,航线数量和密度稳居北方港口首位,中转箱量较成立时增长28.3%;开辟内陆港30个、班列79条,海铁联运箱量连续保持全国第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握指成拳 释放效能
山东是当之无愧的海洋资源大省。山东坐拥3345公里海岸线,30个沿海县(市、区)遍布26个大大小小的港口,几乎一县一港,但却长期以来存在资源分散、投资盲目、定位重合、无序竞争等问题,导致山东港口效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的应然性已浮现。2018年3月,山东高速集团控股整合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组建山东渤海湾港口集团;2019年7月9日,威海港100%股权无偿划转青岛港;同年8月6日,由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和渤海湾港四大港口组建的山东省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通过“三步走”,山东港口顺利迈入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一盘棋之下,连接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的转水通道全被打通,山东港口稳定货源、开辟航线、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大幅跃升,议价能力、融资能力、谈判能力显著增强,行业吸引力、影响力、话语权与日俱增。
青岛港:5G赋能 打造全自动化智慧码头
青岛港是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5G智慧码头”。
6月28日,在“德翔许明”轮作业中,自动化码头桥吊最高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7.76自然箱/小时,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了60.18自然箱/小时,效率一举提升14.2%,第九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
骄人的成绩,源于更“聪明”的港口。从实现“五项突破”“十大创新”,研发“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自动导引车(AGV)循环充电技术,解决多项世界难题,到建成全球首个“氢+5G”智能绿色码头,再到自主研发的集装箱码头智能指挥控制系统,青岛港到处彰显着智慧与科技的力量。
日照港:退港还海 闯出转型新路子
上世纪80年代,日照港石臼港曾是我国西煤东输、北煤南运的重要能源港。然而随着城市快速发展,港口煤炭作业区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为有效解决港、城发展矛盾,2015年,日照市开始着手规划退港还海工程。
历经五年,“海龙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全程共修复生态岸线总长度1882米,新增沙滩约46万平方米。退港还海,不仅解决了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更为港口转型升级打开了新的思路。
退港还海后,石臼港原来污染比较严重的大宗散货和煤炭作业被搬迁至离城区距离比较远的南作业区。此外,日照港化“差异”为“优势”,提出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案,将传统码头改造升级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实现了自动化轨道吊“少跑路”、集卡车在堆场“自由行”,使单箱综合能耗降低50%。成功破解了无人集卡作业通常需要“安全员”监督的难题,自主研发的无人集卡全场调度系统和轨道吊、桥吊调度系统融为一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集卡全工况、规模化运行作业。
烟台港:以车为媒 建设海洋强市
烟台港商品车业务是山东港口的一张闪亮名片。2020年,烟台港被定位为山东港口的商品车物流基地和中国北方商品车物流枢纽港,通过 “以航线带货源、以货源促航线”磁吸集聚效应,客户美誉度、品牌覆盖面直线上升,航班密度、吞吐量翻番增长,现已发展成为国内沿海第五大商品车物流集散港和第三大外贸出口港,跻身国内一流的商品车滚装码头。
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烟台港精准定位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重要北翼坐标系,锚定“错位协同、特色发展、弯道超越”奋斗目标,依托成熟的商品车物流运输体系、齐备的配套设施、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加速推动港口服务链与商品车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与一体发展,用指数级业务增长助力烟台市打造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
临沂港:“公转铁”实现零碳运输
疏港铁路是临沂港的对外运输枢纽,是顺应国家“公转铁”政策、践行国家物流融合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以前,从临沂港到达临港开发区的车辆每天约有20000多辆,交通、环保压力大。疏港铁路开通运营以后,从岚山港、岚桥港到临港疏港铁路的货物运输全部通过铁路,大大减轻了公路和环保的压力,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企业和港口的双赢。到8月初,原材料运输超过260万吨,甚至还实现了货物由港口到企业的直通运输。
目前,山东青岛、东营、日照、临沂都都已建成疏港铁路,为促进陆海统筹、东西互济等提供了基础保障。
山港“巨轮”扬帆远航
海风泱泱,大潮磅礴。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港口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一体化整合后,山港“巨轮”正扬帆远航。期待这艘巨轮书写更亮眼的答卷。(中国经济网记者 朱晓航)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