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中融新大集团宣布无法筹措资金如期兑付“17中融新大MTN001”的本息,再次引发投资者对债券市场风险的关注。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截至7月19日,年内债市违约规模、违约主体数量同比双双减少,达到近3年来相对较低水平。不过,房企违约债券规模高达203.75亿元,占债市违约总规模的72.72%。
(资料图)
债券市场近年违约情况
对此,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建议,在投资房企债券时,投资者需要充分估计行业状况、走势以及开发商综合资质、未来的现金流状况、风控措施等,再决定是否投资以及投资规模和方式。
展期成化解风险重要手段
2022年以来,在防范化解债券市场违约风险背景下,债券市场信用风险暴露已有所减少。记者根据企业预警通统计发现,今年以来债市违约总体情况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
数据显示,年初以来,国内债券市场累计有15家企业(含5家上市公司)的49只债券出现违约,违约涉及债券规模总计296.29亿元,较2021年同期(1188.39亿元)大幅减少892.1亿元。新增首次违约企业9家,较2021年同期减少2家,违约涉券规模211.2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55.69亿元。
其中,评级为中高等级(AA+和AAA级)的违约债券数量共有23只,较2021年同期(47只)减半。同时,今年以来,企业评级调整的频率也有所放缓,截至6月底,共有88家发行人的主体评级或展望被下调,同比减少26%。
不难看出,今年以来债市违约情况已有所改善。记者留意到,一些企业选择通过展期方式来缓释兑付风险。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新增展期债券规模已达334.19亿元,其中,第二季度单季新增展期债券规模高达265亿元。在已经暴雷房企中,世茂、融信、阳光城等房企也积极需求展期。
有市场人士表示,债券展期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在一定时间内让企业避免触及交叉违约条款等情况,尤其是对运转良好,只是短期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来说,这种方式对企业自身和投资者是有益的。不过,上述人士认为,债券展期方式规则尚不完善,企业参与门槛过低,且没有惩罚机制,也没有投资者救济机制,容易被滥用,并可能对债券市场的信用建设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从数据来看,多数展期债券的后续兑付情况并不顺利。Wind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今年5月末,境内展期债券只数共166只,涉及发行金额2132亿元。分行业看,境内展期债券中占比最高为房地产行业,其次为煤炭,其余行业分布较零散。从兑付结果来看,展期后按照首次展期计划成功兑付的债券占比仅为30%。
2019年至今年5月底境内展期债券行业分布
房企美元债违约占比较高
从数据来看,今年以来,违约债券规模不到去年全年20%,不过房地产行业的违约规模占比仍然较高。
今年以来,共有5家房地产企业发生违约,占违约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涉及金额203.75亿元,占债市违约总规模的72.72%,较2021年全年占比42.24%上升约30个百分点。
6月27日,阳光城公告称,已经到期未支付债务本金合计376.88亿元。记者了解到,阳光城境内公开市场债券未按期支付本息累计133.91亿元,境外公开市场债券未按期支付本息累计1.65亿美元。
记者梳理发现,2019年共有14只涉房债券违约,涉及金额为97.2亿元;2020年,有18只房地产债券出现实质违约或展期,规模达322.5亿元;2021年共有43只涉房债券违约,涉及债券规模达618.84亿元,数量、金额相比过去两年均大幅增加。
另一方面,房地产企业占据了中资美元债违约的绝大部分。记者根据DM查债通、Wind数据等统计发现,2021年,房企违约金额244.78亿美元,占比90%;涉及违约债券55只,占比87%。
截至6月底,共有18家房企美元债发生违约,比2021年全年增加8家,规模122亿美元,同比增加45亿美元。近日,世茂集团公告,7月3日到期的一笔10亿美元债未能如期偿还。
下半年,不少房企仍将面临考验。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下半年房企尚在存续期的债券余额为4920.7亿元,其中信用债占比64.6%,海外债占比35.4%;截至6月30日,一年内到期债券余额为9723.7亿元,其中信用债占比62.3%,海外债占比37.7%,境内债务偿债压力较大。
房企如何防范化解债券信用风险?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晟提出,在行业频繁发生债务违约、评级下调的背景下,房企要主动守护信用名片,加强企业投资端、运营端与融资端的平衡,抓紧实际置换出高息债务,调整负债结构,注重融资成本的改善,积极发展多元化业务,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利润和发展空间。
“在出现债券违约时,债权人也要理性对待,依据发债合约条款和开发商的实际状况来议定最佳解决方案,以争取最大限度降低自身损失,切勿不顾开发商现状和跨境司法差异及其执行困难而盲目冲动要求依照发债合约强行要求开发商履约,如果触发开发商清盘则对债券持有人的损失可能更大。”柏文喜补充道。
责任编辑:FRT136
经济